火力对决海战阵容搭配

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火力对决海战阵容搭配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将我所了解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火力对决海战阵容搭配插图

1916.5.30

12:00 英国本土舰队司令杰里科接到报告,他命令第三战列舰分舰队要在次日凌晨做好战斗准备。

17:40 海军部向贝蒂和杰里科发出警告“德国人明晨将有所行动”。在斯卡帕湾杰里科命令本土舰队主力舰只做好作战准备,而在罗塞斯,贝蒂在他的旗舰-雄狮号战列巡洋舰上发出了“以22节出发”的命令。

21:30 贝蒂率领麾下的战列巡洋舰分队(第一战列巡洋舰分舰队,第二战列巡洋舰分舰队,第五战列舰分舰队和第一,第二,第三巡洋舰分舰队,第一,第九,第十,第十三驱逐舰分舰队)开往海上。而在斯卡帕湾,杰里科和舰队主力--战列舰本队也同时出发。这两支舰队包括除“无畏”号(入坞维修),“印度皇帝”号(正在大修),“伊丽莎白女王”号和“皇权”号之外的所有皇家海军战列舰和除澳大利亚号(“澳大利亚”号已调配澳大利亚海军)的所有战列巡洋舰。值得注意的是,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在德国公海舰队出发的四个半小时前出发。

1916.5.31(上午)

02:00 希佩尔率领分别由战列巡洋舰和巡洋舰组成第一侦查分队(希佩尔中将亲自指挥的战列巡洋舰分队,包括旗舰“吕佐夫”号、“德弗林格尔”号、“塞德利茨”号、“毛奇”号和“冯-德-坦恩”号战列巡洋舰)和第二侦察分舰队(伯迪克少将指挥,包括旗舰“法兰克福”号、“威斯巴登”号、“雷根斯堡”号、“格劳登茨”号、“斯特拉尔松德”号、“斯特拉斯堡”号轻型巡洋舰)与第二、第六、第九驱逐舰(鱼雷艇)分舰队出港。

02:30 舍尔率领主力舰队从威廉港出发,编制如下:

第三战列舰队:舍尔上将亲自坐镇旗舰“腓特烈大帝”号战列舰,以下分为两支分队,分别是由诺曼少将的旗舰“凯撒”号及其率领的“皇后”号、“路易特波德摄政王”号战列舰;以及巴恩克少将的旗舰“国王”号及其率领的“大选帝侯”号、“边境总督”号、“威廉王子”号战列舰。

第一战列舰队:包含两个战列舰分队,分别是由施密特少将率领的“东弗里斯兰”号(旗舰),“赫尔戈兰”号、“图林根”号、“奥尔登堡”号战列舰,以及英格哈特少将率领的“波森”号(旗舰)、“拿骚”号、“威斯特法伦”号、“莱茵兰”号战列舰。

第二战列舰队:包含两个战列舰分队,全部由前无畏舰组成,负责提供火力支援。这些战舰分别是毛夫少将率领的“德意志”号(旗舰)、“波美拉尼亚”号、“黑森”号;以及里希特菲尔斯少将指挥的“汉诺威”号(旗舰)、“西里西亚”号、“荷尔斯泰因-石勒苏益格”号。

第四侦察舰队:由鲁伊特准将指挥的“斯德丁”号(旗舰)、“斯图加特”号、“慕尼黑”号、“汉堡”号、“弗劳恩洛布”号、“罗斯托克”号轻巡洋舰,携执行掩护任务的第一、第三、第五、第七驱逐舰分舰队,在舍尔的舰队前方排成警戒队形。

05:00 杰里科命令战列舰本队以16节航速转向南偏东50度与贝蒂会合。

05:30 舍尔收到U23号潜艇的报告,报告指出发现发现战列舰两艘,巡洋舰两艘和数艘驱逐舰正向东南行驶。

06:30 舍尔接到U66号潜艇的报告——八艘战列舰在数艘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护航下正向东北方向运动,舍尔此后仍决定保持舰队航向不变。

08:00 舍尔将公海舰队主力保持在希佩尔舰队战列巡洋舰分队后五十海里处,公海舰队除“国王”号,“图林根”号以外的所有主力舰只都已加入。

杰里科和贝蒂收到海军部通告,通告称舍尔舰队主力并未出港,而“第四十室”却指出舍尔舰队已经出发,这使英军对战场态势的判断出现混乱(也许这是贝蒂不顾一切追击希佩尔的原因)。

1916.5.31(下午)

14:00 贝蒂舰队和希佩尔舰队相距50海里,两舰队处于并行态势,但由于双方对预定位置的测算均出现误差,并未发现对方。就在一场大战即将擦肩而过的时候,恰巧有一艘不定期(注意,是不定期啊,两国海军真是命中注定必有一战!~)丹麦蒸汽轮“海峡”号从两支舰队前锋之间的海域穿过,该船冒出异常多的蒸汽,引起了双方的警觉。希佩尔命令“埃尔平”号轻巡洋舰(原为俄国海军建造,开战后被德国海军接收)与两艘鱼雷艇前往侦察,同样贝蒂也派出轻巡洋舰“加拉蒂亚”号前去查看。

14:20 “加拉蒂亚”号报告:“有两舰正向东南偏东方向行驶,似为敌舰。”贝蒂命令舰队向南偏东南方向转舵。然而由于信号错误第五战列舰分舰队转向较迟。第一轻巡洋舰分舰队被派出支持“加拉蒂亚”号。14:28 “加拉蒂亚”号被“埃尔平”号的150毫米炮弹击中舰桥,但幸运的是该弹未爆炸——日德兰海战正式展开。由于通讯故障,最初来自于“埃尔平”号的报告无法阅读。希佩尔未改变舰队航向。

14:32 贝蒂命令所有战列巡洋舰提速到24节。

14:47 贝蒂命令厄嘉丁号水上飞机母舰派出飞机进行侦察。但是水上飞机需要近20分钟的准备时间才可以起飞。

14:52 希佩尔发现通讯故障,并重新判读了“埃尔平”号的报告,继而率队向该舰靠拢。

14:55 杰里科命令战列舰本队提速到18节。

15:32 贝蒂和希佩尔同时发现对方。贝蒂的战列巡洋舰队由“狮”号带领,“皇家公主”号,“玛丽女王”号,“虎”号,“新西兰”号“不倦”号随后跟进。希佩尔舰队由战列巡洋舰“吕佐夫”号带领,战列巡洋舰“德弗林格尔”号、“塞德里茨”号、“毛奇”号、“冯.德.坦恩”号依次跟进。

15:45 由厄嘉丁号派出,罗宾逊少尉驾驶的侦察机由于机械故障不得不返航。

15:49 贝蒂和希佩尔舰队间的海上决斗开始。初期战场态势对希佩尔十分有利,他的舰队不仅背对太阳而且被一层薄雾笼罩,而随风飘动的煤烟和炮口硝烟的混合物更降低了英国方面的能见度。英国方面还出现了火力分配失误,结果造成“狮”号和“皇家公主”号向同一目标开炮,而实力最弱的“不倦”号却被派出与“冯.德.坦恩”号对决。最要命的是,英国舰队尽管拥有6:5的数量优势,却对德军中实力强劲的“德弗林格尔”号视而不见,于是该舰得以从容调动12英寸重炮射击英军。

15:51 “吕佐夫”号开炮命中“狮”号,“毛奇”号击中“虎”号两次,“皇家公主”号命中“吕佐夫”号。而“虎”号的反击全部偏出2000米开外,落在侧翼担任警戒的“雷根斯堡”号轻型巡洋舰附近,令该舰十分疑惑——区区一艘轻巡洋舰为何招致如此厚待。

15:53 “皇家公主”号被“德弗林格尔”号发射的两枚12英寸炮弹击中,射击指挥仪被毁,射击命中率瞬间与眼神儿不好的“虎”号一致了。

15:55 为了赢得时间、转变不利态势,贝蒂命令驱逐舰进行鱼雷攻击。

15:58 “玛丽女王”号击中“塞德里茨”号,使其一座炮塔失灵,“玛丽女王”号此时已经完全侧射。

15:59 “玛丽女王”号命中“德弗林格尔”号,但也被命中一弹。

16:00 “狮”号被命中Q号炮塔,Q号炮塔瞬间失灵,火焰径直窜向发射药存放库,如果该处的70吨火药爆炸,“狮”号的结局可想而知。唯一幸存的炮塔军官,英勇的哈维少校不顾个人安危,下令向弹药仓注水才得以避免弹药殉爆。

16:00 杰里科再一次命令战列舰本队提速。16:05 “不倦”号右舷被“冯.德.坦恩”号用11英寸火炮命中三次,失火退出战斗,在撤离过程中前炮塔附近又被击中两次,短时间内发生大爆炸。其上的1026名官兵仅有几名幸存。

希佩尔仅用二十分钟就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此时的贝蒂不得不用四艘伤痕累累的战列巡洋舰迎战希佩尔的五艘尚未严重受创同类舰只。但贝蒂坚信,第五战列舰队即将赶来,下令向左转过两个罗经点(约22.5度),拼命截住希佩尔的前进路线,试图等与战列舰队合围希佩尔。果然,第五战列舰分舰队(巴勒姆号、马来亚号、勇士号、厌战号)及时赶到,在19000码外使用其15英寸火炮迅猛开火。

杰里科得知前锋部队与敌人遭遇并陷入苦战,随即下令大舰队提速(不久24艘战列舰以超过21节的航速破浪前行,创造了战列舰编队行进的速度记录),并派遣胡德少将率领第三战列巡洋舰分舰队(旗舰“无敌”号、“不屈”号、“不挠”号战列巡洋舰)前往支援贝蒂。

16:10 “狮”号无线电被摧毁,只能用灯光信号与“皇家公主”号联系,由后者代为转发,勉强实行间接指挥。

16:11 “巴勒姆”号命中“冯-德-坦恩”号,“勇士”号381毫米炮弹命中“毛奇”号侧舷副炮甲板。

16:14 希佩尔命令第九驱逐舰分舰队对英国舰只发动攻击。

16:25 “德弗林格尔”号从射击“狮”号转向射击“玛丽女王”号,并形成跨射。

16:26 “玛丽女王”号被“德弗林格尔”号和“塞德利茨”号齐射命中,发生一场可怕的爆炸。在她后面的“虎”号不得不转向躲避爆炸后形成的烟雾和碎片。“新西兰”号报告落水官兵正在水中挣扎,但是很快他们就被漩涡吸入水下。她的1275名官兵只有9人获救。

贝蒂不顾己方舰只处于劣势,下令继续靠近德舰射击。此时皇家海军官兵士气依旧高涨,他们仍然试图摧毁希佩尔舰队。

16:28 第五战列舰分舰队极大的改变了战场局势,此前德军平均命中皇家海军舰只四弹己方才被击中一弹,皇家海军新锐战列舰赶到后,15英寸巨炮显示了巨大威力,打得又狠又准——“毛奇”号和“冯.德.坦恩”号连连中弹,后者两座主炮塔先后报废,但是他们的还击只击中巴勒姆号一次。

“塞德里茨”号在混战中被一枚鱼雷命中,造成13*39英尺的破口,但是它依旧保持在队列中。

16:38 第二轻巡洋舰分舰队通报贝蒂发现德军战列舰——那是舍尔主力舰队的先导舰“罗斯托克”号轻型巡洋舰。两分钟后德军战列舰本队在12海里外与贝蒂舰队遥遥对望。

16:39 贝蒂招回他所属的驱逐舰,并下令舰队作180度转向。

16:40 贝蒂命令属下舰只向本土舰队战列舰本队方向撤退,但是由于通讯系统故障,这一指令没有被第五战列舰分舰队收到。第五战列舰分队直接陷入与公海舰队主力死战的局面:十分钟内,“巴勒姆”号上层建筑中弹,“马来亚”号一侧副炮被毁,“厌战”号舵机失灵被打成重伤(该舰不久后被迫撤退,单独返航)。但这些新锐战舰的超强防护能力挽救了它们的生命,并未有一艘被击沉。

16:57 “巴勒姆”号转向,其它战列舰依次跟进。舍尔放弃对第五战列舰分舰队的追击,并将航速减慢到15节,以便舰队中的老式铁甲舰可以跟上。

17:30 贝蒂的战列巡洋舰编队失去德国舰队的踪迹,他将航向调整转向东北。

17:40 希佩尔与贝蒂的舰队再次发生遭遇,“吕佐夫”号,“塞德里茨”号和“德弗林格尔”号又被多次命中。希佩尔急忙撤退,试图尽快与舍尔会合。

17:45 杰里科接到通报,确定德军舰队位置。

18:15 杰里科舰队发现德军舍尔舰队,并命令舰队转向东北方向。而贝蒂之前的反击打乱了希佩尔的侦查行动,后者未能及时侦知杰里科的位置,因此舍尔对杰里科的位置始终没有明确的判断。不久之后,舍尔发现他必须面对杰里科的T字横头,于是下令原地转向——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整体向后180度转向”令人惊叹地完成了,舍尔的舰队后队变前队,拼命脱离了杰里科的火力网。

18:40 舍尔舰队转向后退,胡德少将座舰“无敌”号被“德弗林格尔”号击中,发生弹药库爆炸,胡德和舰上1011名官兵牺牲,仅6人生还。

19:00 英德舰队再一次遭遇,此时英国本土舰队在德军公海舰队以东,舍尔不得不穿越英军舰队。

19:20 舍尔在驱逐舰烟雾的掩护下再一次撤退,双方脱离接触。

20:00 希佩尔被迫放弃遭到重创的“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换乘受伤较轻的“毛奇”号,杰里科命令舰队重新转向170度。

20:20 杰里科命令“神仆”号布雷舰前往合恩水道布雷,贝蒂的战列巡洋舰分队与德舰发生接触,发生多次短暂交火,但由于视线恶劣,均很快失去接触。

23:30 德国公海舰队后卫与英国第四驱逐舰队第12分队发生遭遇战,4艘皇家海军驱逐舰沉没,德国老式铁甲舰“波美拉尼亚”号被击沉。

1916.6.1

03:30 舍尔到达合恩礁。

04:20 海军部通告杰里科舍尔已经到达合恩礁。

05:30 杰里科率舰队转向前往斯卡帕湾。

随着皇家海军本土舰队返回基地,日德兰海战正式结束。在这场海战中勇敢的德国人实现了他们的目的——相对小的代价给对方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杰里科聪明地意识到了对手的凶悍,他的战略是封锁对手而非击沉它们,因为这样付出的代价较小,不至于损伤皇家海军的元气。此役,杰里科成功地逐回了舍尔的舰队,并令艰难突围的德国人意识到:突破英吉利已无可能。此后公海舰队再也没有胆量进行下一次类似行动,一直被皇家海军封锁在本土,空耗资源,直至战争结束。

海战中战列舰对决时,为什么都要优先抢占t字位?

从古至今,海军作战都非常讲究阵型。一个优秀的阵型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所有战舰火力,用更短的时间向敌人投射更多的弹药,对赢取战斗有决定意义。

在航空力量兴起以前,火炮对轰是主要海战形式,战列舰这个名字就是从单纵战列线引申而来的。海军舰队有很多队型,如雁行阵、单纵队、多纵队、圆形阵、斜阵等等。

单纵队是最常用的队形之一,两支单纵队舰队互相追逐,就会形成“T”字形。大家都想抢T字的横头位置,谁占据了谁就有优势,竖笔位置的就要被动挨打,由此形成“T”字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跟战舰的技术发展和作战方式有很大关系。

火力优势。很久以前,人们用“撞击”战术,以桨帆战舰的舰艏“冲角”撞击敌人,造成严重破坏,自然是船头迎敌破坏力最强。

后来风帆战列舰时代火炮诞生,人们在船舷两侧安装了大量火炮。为发挥出一半以上的火炮力量,人们不惜以增加被弹面积为代价,用船体侧面迎敌。

蒸汽铁甲舰时代,“撞击”战术曾短暂复兴,360度旋转炮塔也开始出现。到19世纪末期,各国前无畏型战列舰两侧安装了多门副炮,主炮也能旋转,船舷一侧火力又大幅增强。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弗吉尼亚”号与“莫尼特”号铁甲舰对战,莫尼特号上有旋转炮塔。而T字战术中的横头位置,恰好以船舷面向敌舰,全舰大部分火力都可以输出,效率最高。视野和火控。

两军对战时,T字横头位置的舰队视野更好,想打就打,不想打脱离战场也容易,还能截住敌方前进路线。而T不利位置的舰队,只有领头的战舰(领舰通常也是旗舰)视野良好,后面各舰被前舰遮挡。风向不利时,前舰的烟雾也会影响视线。

雷达成熟以前,战舰上的火炮测距和火控方式都很落后。依靠光学测距仪测量距离和方位,再解算出射击诸元。这种方式误差很大,命中率极低,一战日德兰海战中,双方舰队的命中率才2~3%左右。舰队主炮射击时,先经过几轮试射观察炮弹落点,然后调整诸元直至跨射,最后才进入校力射阶段,所有主炮集火射击。

占据T有利位置的舰队,各舰与集火目标距离相差不大。射击诸元可以传达到各舰,稍作调整就能击中。就算打不中领舰,也很有可能命中后面的战舰,很划算。再加上调整炮弹左右落点比调整前后落点更简单,所以T有利位置的舰队火力更容易展开,也更有效。

T不利位置的舰队就惨了:各舰后部主炮不能用,只有前主炮和一部分舷侧副炮能向前射击;后面的战舰被前方战舰遮挡不能开火,且各舰与目标的距离相差很大;前舰开火时浓烟也遮挡视线,整个舰队火力展开严重受限。

二站中,如果日本的“大和”号能与美国的“衣阿华”号来一次对决,谁将是最后赢家?

呵呵,其实是没办法比的,因为衣阿华出来的时候大和已经沉了,再说衣阿华的火控和雷达都已经领先大和很多了,衣阿华的火炮系统也比大和先进,就事论事的讲衣阿华要比大和先进很多,毕竟是后服役的,但是在海战中我觉得他们谁先发现对方谁的机会就大些,毕竟大和的火炮要比衣阿华口径大很多,可是要是从技术角度和当时的船员素质看的话衣阿华要好太多了,毕竟日本海军消耗的差不多了.它沉的时候连油都没装满,(美国人彻底给它封锁了),我的看法

Big 7的各舰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势力增强的日本为争夺太平洋地带的海上霸权,于1916年(大正5年)重新制定了八八舰队海军扩充计划,长门级是该计划中最早开工的战列舰。建造方案A-102,主设计师为平贺让。

根据以往海战的经验,日本海军决定建造高航速重火力的战列舰,在与美国海军造舰竞争中以质补充量的不足。安装当时战列舰最大口径的410毫米口径主炮,主炮塔采用背负式艏艉对称布局。主炮仰角达到30度,射程达到3万米,副炮在顶层甲板与上甲板采用炮廓式安装。长门级最具特色的是,为远距离观测以及指挥的需要,采用七根支柱支撑的高大樯式桅楼,顶部设立射击指挥所,并且设计了独特的“勺型”舰艏(为了使用链系水雷,不会勾住连接两枚水雷的链条)。随着战列舰火炮射程增加,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加强了重点区域防御装甲尤其是水平防御装甲。长门级拥有当时战列舰最快的航行速度,最高航速达到26.7节,日本海军对长门级的航速指标采取了保密措施,当时对外公布的航速是23节。由于之前的日本战列舰是英国的设计或者是基于英国设计的更改,所以完全由日本自行设计的长门级战列舰被视为“第一级纯日本血统的战舰”。长门级是当时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

长门级服役后为克服桅楼与前烟囱距离过近导致排烟倒灌的影响,最初加装了烟囱帽但效果并不充分,1923年开始改装,将前烟囱被改成大幅度向后弯曲的形状以远离前桅楼。“长门”号服役后作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直到大和号战列舰服役,快20年的时间经常对外开放与海外访问,成为日本国民最熟知的战舰,与海军象征;当时长门号知名程度已经到如果问日本小学生最喜欢的战列舰是哪一艘,大部分几乎会立刻回答是“长门”号,同时如果有写生军舰的机会也会以该舰为首选。由于日本政府严格对大和级建造事项保密,大部分的日本人直到战争结束前都不知道大和级事迹,反而是长门级更为大众所知晓。

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际,联合舰队舰艇多集中在渤海湾实施联合演习,获知日本本土灾情后,长门级随即载运救灾物资全速赶往东京湾。不过在日本远州滩海域时,正好遇到英国皇家海军的达娜厄级轻巡洋舰“派遣”号,为避免极速被国外军舰查知,“长门”号因此放慢航速,比“派遣”号慢驶进横滨港。

1926年(昭和元年)“长门”号在舰体中后部设立了飞机搭载装置,是第一艘装备水上飞机弹射器的日本战列舰。

1934年,2艘长门级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包括提高主炮仰角达到43度,增大主炮射程,更新观测瞄准装置,加强舰体与炮塔的防护,舰体舯部增加防鱼雷隔舱。延长舰艉,改建舰桥桅楼等上层建筑,全部更换专烧重油锅炉并将两个烟囱合并成一个,加强了防空火力。改装使标准排水量增加约6千吨,由于排水量增加主机不变最高航速下降为25节。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长门级因为航速的限制并且作为最后决战的主力而很少出战,开战以后日本海军的战列舰战队因长期驻泊广岛的柱岛锚地待机而被频繁出击的航空母舰战队的军官讽刺称为“柱岛舰队”。1943年6月停泊在广岛湾的“陆奥”号三号主炮塔弹药库发生原因不明的爆炸后沉没。1944年10月“长门”号参与莱特湾海战。战争末期由于燃油短缺而行动能力不足,作为警备舰被编入预备役。

在日本投降时是唯一尚能作战之战列舰,作为战争赔偿移交给美国,1946年在比基尼岛的十字路行动中,被美军用于核弹爆炸试验。在经过空中爆炸与水中爆炸的两次测试后,“长门”号仍然在海面上漂浮,直到第二次试爆后的第五天因大量进水沉没。 美国在得到日本建造长门级战列舰的情报后,更改田纳西级战列舰的设计,主要改进火力和防护力,8门16英寸(406毫米)口径主炮取代了14英寸口径主炮。由于火力加强,防御也相应加厚来抵御敌方相同口径炮弹的攻击。科罗拉多级继承了当时美国战列舰的标准风格,包括笼式主桅;飞剪型舰艏;副炮安装在艏楼甲板以上;

科罗拉多级采用电气推进的动力系统。该级的航行速度同当时的所有美国战列舰一样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最大航速只有21节。在该级舰建造时美国海军要求不得将蓝图作改动,因为1917年海军法案要求建造16艘战列舰和6艘战列巡洋舰,这样做可以减少建造时间。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计划建造4艘,但三号舰“华盛顿”号(BB-47)因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终止建造。建成的同级舰三艘:科罗拉多号(BB-45)、马里兰号(BB-46)、西弗吉尼亚号(BB-48)。二号舰马里兰号首先于1917年开工,1921年率先服役,因此也有人将科罗拉多级称为马里兰级。

科罗拉多级建成后均在太平洋舰队服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最强大的战列舰。该级舰在1930年代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加强防空火力并加装5英寸高炮。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时,“科罗拉多”号正在西海岸的圣迭戈维修从而逃过一劫。“马里兰”号被两颗炸弹穿透上层甲板,舰体发生纵向倾斜。“西弗吉尼亚”号由于停泊在福特岛外侧,左舷被多枚鱼雷命中,因其水密性较好并且及时打开右侧注水阀门进行反注水而避免倾覆,但舰体严重受损并沉入水中。

1942年“科罗拉多”号、“马里兰”号拆除后部主桅进行现代化改装,大大加强了防空火力。“西弗吉尼亚”号在1943年打捞出水进行改装,拆除前后主桅,舰体上层建筑拆除并彻底重建,使其于田纳西级更加相像。“马里兰”号随后支援了塞班岛登陆战役并被一枚鱼雷击中受损。1944年“西弗吉尼亚”号与“马里兰号”参加了莱特湾海战并在苏里高海战中同其他4艘老式战列舰一起击沉了“山城”号战列舰。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的战列舰以火炮对决的海战。其后该级舰参加了包括冲绳岛战役在内的美军登陆作战。

科罗拉多级于1947年相继退役,1959年全部解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曾计划建造N3型战列舰,因《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定而夭折。作为对日本可以保留“陆奥”号战列舰的交换,英国被允许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开始建造纳尔逊级战列舰且建造不受条约规定的“各国10年内不再新建战列舰”的约束。两艘新舰被分别命名为“纳尔逊”号与“罗德尼”号。

纳尔逊级采用平甲板船型,不再是以往英国战舰常用的艏楼船型。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着重提升装甲防护水平,首次采用倾斜布置水线装甲带,是当时舷侧装甲最厚的战舰。受条约规定35000吨的限制,纳尔逊级采用3座三联装主炮炮塔全部在舰桥之前,而动力机舱集中配置在舰体后部这种非常规的布局,目的是将有限的重装甲防护区最大限度集中在重点部位,但是这样的设计造成主炮存在后方死角的缺陷,且密集排列的主炮一旦下方弹药库失火,连锁反应也令人担忧。受条约规定排水量的限制,决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动力性能,航速较慢(比较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纳尔逊级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全炮塔化的双联装6英寸口径高平两用副炮。但其高速轻弹在实战中被证明效率低下,其使用的Mark I 16寸炮弹在远距存速急剧下降导致炮弹贯穿力不足,远距离贯穿深度只相当于旧式的Mark I 15英寸舰炮和新式的Mark VII14英寸舰炮,但仍然比同期的美国Mark I16英寸舰炮、日本三年式410毫米舰炮要强,在服役之初是世界最强的舰载主炮。最初的样炮虽然有不俗的表现,但其寿命太短被认为无法胜任长时间的海战作战,之后对膛线的改良导致其初速下滑。原本打算研制1020KG的重弹计划,但遇上全球性经济危机而不得不取消。

纳尔逊级在BIG7最值得称道是其防护水平,防护水平在海军假日时期中的BIG7中最强。即使是放在二战也是非常可观的。不过其对水中弹的防护并不是很好。

但该舰23节的最大速度在二战中不合适伴随高速部队如航母编队等行动,适航性、稳定性也不理想。因而在英国海军中地位不高,甚至低于一战前动工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除“罗德尼”号参加了围歼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海战外,该级舰大多是执行护航和为登陆行动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务。1944年纳尔逊号参加了诺曼底战役。1945年“纳尔逊”号开赴印度洋参加针对日本的作战行动,“纳尔逊”号见证了日军在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受降行动。战后,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先后退役拆解。

海军假日时期的BIG7的原始实力简单比较 (后期的改造不计算在内)

主炮威力: 纳尔逊级》长门级》科罗那多级 防护: 纳尔逊级》科罗那多级》长门级

航速:长门级》纳尔逊级》科罗那多级

明军为什么打不过倭寇

问题一:明朝军队为什么打不过倭寇 你什么地方看到打不过倭寇,你知道倭寇是那些人吗,倭寇非正规日本军人,由浪人海盗组成主要***汪直,徐海是中国人,汪直主要做走私生意,卖火铳给日本人打内战。徐海就差劲多了做生意不成带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打劫。汪直死后,群龙无首,打劫变得变本加厉。打劫完就跑不好对付。浪人战斗力颇为强悍,地方武装大多沿海地区的人,经济总体不差,士兵大多是混饭吃的贪生怕死,后来戚继光在义乌招兵买马,组成戚家军作战勇猛就是伤亡太大,直到发明了鸳鸯阵才大大降低伤亡率。这只部队一直到万历年间和丰臣秀吉的战争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大明用5万人马击败了丰臣秀吉15万,小日本的名将对我们大明来说就是坨翔。前一段时间拍的鸣梁海战,就是那个时候的事,这是战争后期的小事,前面精彩的都没提到,那个时候都是热兵器对决,大明的火器十分先进,拍成**绝对好看,可惜中国没有拍一部像样的**来科普一下,赞一下李如松。

问题二:为什么有的人还说明军战斗力强,明军打不过倭寇,打不过满清八旗 哈,谁说的,满清入关多少八旗兵?八旗兵又打了多少硬战?明亡时有多少军队?实际上满清直到康熙打准葛尔丹的时候兵力或者说军事实力都还没有超过明后期,只有 *** 的时候在水军方面才超过明末,满清入关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明末卫所制度的崩坏,明朝卫所兵是不拿军饷不给粮的,由朝廷分配给兵户,当兵的直接从兵户身上抽取兵响,这是源于朱元璋的一种制度,明末兵户大量逃亡,当兵的穷的叮当响,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肯打战,其次小冰河时期的到来,那时候没有玉米没有番薯没有马铃薯,没有任何高产的农作物,哦,玉米是有的,但只种在皇宫被当做观赏植物了,再加上土地兼并,农民破产,到处都是起义,就是这样了,满清也没能入关,直到袁崇化焕上了台,这人忠是忠,带兵冲杀也不错,可是毫无战略眼光,这才导致战场失利,哪怕就这样了也依旧狠狠的收拾了好几次八旗兵,最后还是李自成先把明朝廷给推了,又要吴三桂放开关口,还要山西商人大笔钱货支援,国内无知的士绅在前面领路,这才有的顺治入关,满清压根就是走了狗屎运了

问题三:为什么明军打不过倭寇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凉州词 :王翰

问题四:那个,明朝时打不过倭寇,有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刀吗 经历过嘉靖倭患的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绘有一幅写实的作品――《倭寇图卷》,现藏于日本东京大学,是学术界公认的描绘倭寇形象最权威的图画。在这幅长达5米多的绢质彩色长卷画中,倭寇的形象栩栩如生:头发剃成半月形,上身穿着单衣,下身 *** 仅穿兜裆布,光脚,手持长枪、弓矢和日本刀。

与迹近光 *** 的倭寇形成强烈视觉反差的是,画卷上的明军士兵全部盔甲鲜明,阵容严整。

的确,和官军相比,倭寇的武器装备堪称简陋。他们的主要武器是刀枪弓矢等冷兵器,其中给中国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锋利的日本刀。热兵器方面,王直等大股倭寇集团有少量的火绳枪,小股倭寇的战斗中则没有看到热兵器的记载。至于穿戴,小喽基本是《倭寇图卷》的形象,“战士身无甲,冬夏一花布衫,下短裤轻捷如飞。”当时的很多记载都称倭寇裸身而战,“每战,辄赤体提三尺刀。”盔甲只有头目才能穿戴,比如“一先锋衣红锁金短袄”,“贼首号二大王者,躯干魁桀。戴铜兜鍪,衣铜甲,束生牛皮。”

倭寇从海上来,登陆、逃跑全仗着海船,他们的海船基本是快速灵活的小船,不是用于水战的。《日本图纂》上这样描写当时的日本船:“日本造船与中国异……其船底尖,能破浪,不畏横风、斗风,行使便易,数日即至也。”船的装载量,一般在20~60人不等,也有个别能载一两百人的大船。

硬件方面,倭寇在明军面前没有任何优势。

郑若曾在《筹海图编》里描述了倭寇的战术:“倭夷惯为蝴蝶阵,临阵以挥扇为号,一人挥扇,众皆舞刀而起,向空挥霍,我兵仓皇仰首,则从下砍来。又为长蛇阵,前耀百脚旗,以次鱼贯而行,最强为锋,最强为殿,中皆勇怯相参。”

结合书中的记述来看,“长蛇阵”只是行军之阵,“蝴蝶阵”才是临战之阵。

同时代的日本,战国群雄正打得如火如荼,但查遍资料,战国阵法只有鱼鳞、锋矢、鹤翼、偃月、方圆、雁行、长蛇、衡轭等,没有“蝴蝶阵”这一说。猜想这个“蝴蝶阵”是倭寇自创的,大概和“鹤翼”有点近似,就是两翼包抄进攻,像飞鸟和蝴蝶的翅膀,所以得名(我很怀疑这个名字是不是中国文人起的)。

不过,“一人挥扇,众皆舞刀而起”,也不算什么高明阵法,只是注重号令和进攻而已。其实,倭寇最令明军苦恼的绝不是所谓的“蝴蝶阵”,而是他们灵活机变的作战方式。

从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的描述,可以看出倭寇作战时的大致情景:对阵时,一两个倭寇率先出阵,半裸持刀,“跳跃而蹲伏”,极尽挑衅之能事,诱使明军火枪、弓弩齐发,然后乘明军火力衰减,倭寇头目或吹海螺或挥扇子,倭众舞刀进攻,长驱直入。此外,倭寇擅长埋伏,“战酣必四面伏起,突阵后,故令我军惊溃。”

最后,还得提提倭寇的单兵能力。倭寇的先锋手舞锋利的双刀,余人使长枪、长弓,一招一式往往出乎中国人的意料。“双刀上诳而下反掠,故难格。钯枪不露竿,突忽而掷,故不测。弓长矢巨,近人则发之,故射命中。”

说了半天倭寇,来看看明军吧。

武器上,和倭寇基本大刀长矛相比,明军虽然也是冷兵器为主,但阵中的热兵器强大得有点不好意思。单眼铳、子母铳、喷筒这些管状火器已经不算什么,火绳枪、佛朗机才是那个时代最可怕的武器。

火绳枪,明朝称为鸟铳,最早是明军从双屿岛战役从倭寇手中缴获的,经复制后少量装备军中。鸟铳形状上类似现代步枪,有细长的枪管,弧形的手托,准星,扳机,靠燃烧的火绳来点燃火药,喷射铅制的弹丸。鸟铳射程远(可达300米),准度高,杀伤力大,是十五世纪世界上最新式最有效的单兵武器。戚继光对它的评价相当高:“诸器之中,鸟铳第一。”

来自西洋的佛朗机相当于原始后膛炮,炮弹......>>

问题五:为什么明朝军队在戚继光上任以前打不过倭寇 倭寇是流动作战,打过了才打,打不过就跑,再加上明朝南边的卫所早就腐败不堪,连盔甲都是用纸做的,刀枪都凑不齐,所以才显的倭寇很牛。可是明军真正的军队是在北方,每当北方军队被调到南方围剿倭寇时,由于倭寇本身很多就是中国人或者中国人当首领,所以早就躲起来了。那个时候倭寇在戚继光横空出世前有两怕:一怕骑着马的明军(这些都是北方明军铁骑);二是怕光着头的和尚(南北少林武僧)。

希望你满意……!

问题六:明朝时明朝军队打不过倭寇,而且一万人打不过人家一千人,为什么后来万历抗倭援朝,那可是日本正规军,怎 倭寇是指戚继光那次吗?那戚继光实际上是过去剿海盗的,日本 *** 压根没管这事儿,是中国沿海的海盗猖獗,海盗就发现这日本武士挺能打的吧,花钱雇了点日本雇佣军。。

在朝鲜打日本能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航海技术和造船工业还没有到,日本是需要从国内运送后勤上去的。台风一来那什么东西也运不上去,不像今天几十万人上船走了。还有一个是我军的水军特别厉害,实际上朝鲜抗倭寇,是打打停停,我军有大炮,最后一战在海上也是李舜臣指挥的 也是我军的火炮厉害。还有就是丰臣秀吉一死,大江户那还躲着一德川家康呢,一看呦,您不行了,那我来吧,立即爆发了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内战叫关原合战。丰臣家族也顾不上朝鲜那边了,粮食补给也运不上去。能撤回来的都撤回来了。在朝鲜崩溃被我军打败!

问题七:明军为什么战胜不了倭寇 明成祖发动叛乱.夺取政权.迁都北京后.据说建文皇帝在南方的残余势力与日本海贼合作.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报复性侵扰.由于这些南方人体型上也比北方人矮小.所以沿用[倭寇这名词来称呼由日本人与南方中国人所组成的海盗集团.

明成祖晚年.由于陆上北方威胁为除.南方郑和下西洋以后.激增的海陆来往也带来了渐盛的倭寇侵扰.遂实行海禁政策.只开放勘合贸易(官方贸易).但后来到了嘉靖二年(西元1523年)爆发了宁波之乱.加上稍早时.葡萄牙人入侵发生了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此后沿海治安多次陷入危机.明朝遂宣布中断一切贸易.期望以围堵的政策来减轻倭寇的威胁.但也断绝许多自唐朝以来整个贸易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鱼业.手工业.造船业.贸易)的生计.致使贸易地下化.商业纠纷无从解决.遂转成武力报复.倭寇之乱不减反增.造成了嘉靖倭乱.

后来的发展上.明人王直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王直曾上书朝廷请求开海禁.被拒绝后.把基地设在日本的平户藩.以反对明朝海禁政策的南方中国人为基础.与日本人.佛朗机人合作进行走私.在后期倭寇中.很为知名.胡宗宪与戚继光曾参与讨伐倭寇的军事行动.

15世纪半至16世纪.其活动舞台为中国沿岸.东南亚方面.成员以中国人及朝鲜人为主.被称为[假倭.此时期倭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明代中国的生产力增加.但却施行海禁政策.史书所见的最后倭寇.在1624年7月侵犯福建沿海.[推其祸始.乃由闽.浙沿海奸民与倭为市,而闽浙大姓没其利.阴为主持.牵连以成俗.当时抚臣朱纨欲绝祸本.严海禁,大家不利.连为蜚语中之.而纨惊死矣.纨死而海禁益弛.于是宋素卿.王直.陈东.徐海.曾一本.许恩之流争挟倭为难.自淮扬以南至广海万余里.无地不被其残灭.而闽祸始惨矣.

之后的东亚海上贸易活动

由于丰臣秀吉发布八幡船禁止令(海盗行为禁止)的影响.倭寇的活动开始减少.东亚的海上贸易也因此平静不少,而类似支持反清复明运动的郑芝龙与郑成功之类的武装海商集团也是存在的.但是已经不称其为倭寇了.

问题八:明朝军队战斗力为什么那么渣,连清军倭寇蒙古都打不过 很复杂,时期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问题九:明朝有几百万军队咋会被倭寇打败简直是啥比 明朝的军队基本屯集在北方,防备蒙古,东南打倭寇的都是地方卫所,基本没有战斗力,相当于地方警察。而且倭寇大都是因为禁海没有生计的沿海渔民,民众基础在倭寇那边,地理上海民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他们也很熟悉,加上雇佣军性质的日本浪人和凶悍的海盗,占了地利人和的倭寇当然比卫所兵强,而且戚继光整军之后,凭借一帮新兵也成功镇压了倭寇。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火力对决海战阵容搭配”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