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天皇盾阵容搭配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三战天皇盾阵容搭配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太平洋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围绕着瓜岛的争夺,日美双方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进行过大小海战三十余次,其中较大规模的海战就有六次,分别是萨沃岛海战、东索罗门海战、埃斯帕恩斯角海战、圣克鲁斯大海战、瓜达尔卡纳尔海战和塔萨法隆戈海战。双方损失的驱逐舰以上的舰只各24艘,美国海军沉没航空母舰2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14艘,阵亡约3300人,伤约2500人;日本海军沉没航空母舰1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11艘和潜艇6艘。伤亡2.5万人。
在瓜岛的地面作战中,美军参战兵力最多时达到6万人,阵亡1592人,负伤4200余人,日军投入瓜岛的陆军兵力约3.6万,战斗中阵亡约1.4万人,因伤病致死或下落不明的有9000余人,合计死亡近2.38万人,还有1000余人被俘。
为争夺瓜岛制空权而进行的空战中,美军仅驻瓜岛的“仙人掌航空队”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先后就有六个战斗机中队参战,涌现出十大著名的王牌飞行员,尤其第121战斗机中队的福斯上尉,在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间共击落日机26架,成为二战中美军战斗机飞行员第一个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军头号王牌瑞肯巴克的战绩,荣获国会勋章,并回到美国本土巡回演讲。他的26架战绩在所有海军陆战队航空兵战斗机飞行员中排名第二。在六个月的空战中,日机被击落427架,美军损失仅118架。加上被高射炮火击落的,日军共损失飞机892架,飞行员2362人。美军共损失飞机约250架。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美军共阵亡约5000人,伤6700人,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3艘,飞机约250架。日军共有约5万人丧生,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16艘,飞机892架(也有资料说600架)。日军不仅海军、航空兵损失惨重,甚至开战以来从未失利的陆军,最精锐的第2师团等部也蒙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日军的大型军舰、飞机和技术熟练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的损失,更是日军所难以弥补的,战役结束时日军兵力上的优势已荡然无存,双方的战略态势也随之改变,——中途岛海战日军的失败是二战中太平洋战场的转折,战局开始向着不利于日本而有利于美国方面发展,日军战略主动权逐步丧失;而瓜岛战役,日军不仅没有实现重新夺回战略主动的作战企图,反而其军事实力进一步受到削弱,最终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从此后,日军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处处设防,步步被动,直至战败。而美国则通过瓜岛战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战略态势,赢得了动员人力、物力的时间,为太平洋战场上即将开始的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战役开始之初,日美双方在舰艇、飞机、兵力上相差无几,日军在航母、战列舰等大型军舰方面还稍占优势,但战役的最后结局,日军遭到了巨大失败,原因何在?
第一在战略上,日军的作战企图大大超出了自己的作战能力。日本一直存有扩张野心,其基本国策就是侵略扩张,在军事上的表现就是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每当占领一地后,为了守住占领的地域,就要进一步去占领附近的其他要地,即使遭到了反击,也不愿主动放弃,这就违反了克劳塞维兹在《战争论》中所说的“进攻力量会逐步削弱”的规律,说得浅显一点,就是进攻方随着战线的推进,需要防御的占领地区和至关重要的后方交通线越来越多,所使用的兵力也就越来越多,而用于第一线的部队逐渐减少,相反防御方随着战线的缩短,兵力逐步集中,因而第一线的部队越来越多,于是随着双方前线兵力的对比转变,防御方一旦兵力大于进攻方就可以发动反击,从而使战局发生转变。也就是说,进攻方的攻击行动,如果超出己方力量的极限,就将遭受失败。
日军在战争初期,战略进攻的第一阶段,日军占领了拉包尔和新几内亚东北部,企图在俾斯麦群岛建立起第一道防线,这一地区对于日军而言,已经是进攻力量的极限了,但是在战争初期所取得出乎意料的巨大胜利,使得日军利令智昏,忘乎所以,决定将战线继续向东南太平洋方向推进,因此在瓜岛修建机场。原本瓜岛被日军视为无足轻重的小岛,当美军在1942年8月7日在瓜岛登陆后,如果日军干脆撤出瓜岛,就不会开始一场对其不利的决战了,但日军认为不夺回瓜岛,美军使用瓜岛机场的话将对整个所罗门群岛形成巨大威胁,那么,日军在南太平洋上的重要海空基地拉包尔就将失去屏障,进而威胁到俾斯麦群岛一线,所以,决心全力夺回瓜岛。
然而日军这种战略决策,与其军事实力、工业潜力是极不相称的,战争前,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就相当于日本的9倍,1940年美国钢铁产量为6076.5万吨,日本则仅为685.6万吨,只相当于美国的11%;开战后,美国全民动员,其工业能力的提升也比日本高得多,如果以1940年的工业产值指数为100,至1942年美国已达到136,而日本仅为102,差距进一步拉大。1942年底,美国的军事工业就相当于德、意、日三国的总和。在争夺瓜岛期间,美国的造舰能力是日本的3.7倍,飞机生产是日本的6倍,这就是瓜岛战役的后期,美军不断得到修复和新建舰艇、飞机的补充,军事力量不断增强,而日本在作战中损失的舰艇、飞机却无法及时补充,军事力量不断削弱的根本原因。
美国运输船的数量由于大量新造船只的加入,不仅弥补了战争中的损失总数还上升了30%,日本却由于新造船只的数量还无法弥补在战争中的损失总数还有所下降。瓜岛是个海岛,需要大量的运输船来运送部队、装备和补给,日军瓜岛地面部队兵力、重装备的不足,补给的极度匮乏,和日本运输船舶的数量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战役后期,日本军方强烈要求政府增加征用民船的数量,但这是关系到日本这个岛国的国力与战争全局的重大问题,日本政府企划院认为,民船的数量有限,如果军方扩大征用的数量,必将影响到日本国内生产原料的运输,进而影响到军事工业生产,也就必将对整个战局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个问题上,军方和政府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甚至负责民船征用调拨的政府代表陆军省军务局长佐藤贤了少将和军方代表大本营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田中新一中将,曾为此大打出手,最终仍未能满足军方的需求。
瓜岛距离日本本土3000海里,无论是从舰艇部队和航空部队的作战能力,还是从后勤运输所需的船舶,都是日本力不从心的。自中途岛战役失利后,日军未及时收缩战线,转入战略防御,仍然继续向所罗门群岛发动进攻,显然是不自量力的蛮干,所以说,日军战略企图与军事实力之间的不可解决的矛盾,是导致日军瓜岛战役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思想准备上,日军狂妄自大,对美军的战略反攻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并因此主观武断地作出了错误判断,日军统帅部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想法,即美军的反攻是在1943年后,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日军才力图抢在美军反攻之前尽量将战线前推,而不愿过早转入战略防御。日军认为既然美军的战略反攻尚未准备就绪,那么继续向所罗门群岛的推进,就不会遇到什么阻挠,这才敢于一举越过数百海里,在瓜岛修建机场。这种做法,根本没有意识到所面临的威胁,从拉包尔到瓜岛数百海里间,没有可以居中策应的前进基地,在瓜岛上也只顾突击修建机场,忽视必要的防御准备,使岛上的日军对美军的突然进攻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都毫无准备,在美军的进攻下一触即溃。
反观美军,早在1942年3月,就开始为此次战役进行准备,向南太平洋调集兵力兵器,建造舰艇、飞机,储备装备和补给品,在新喀里多尼亚和新赫布里底修建海空基地。因此,8月7日的瓜岛登陆,是美军一次预有准备,计划周密的战略反攻行动。日军完全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以为只是美军为破坏机场而发动的骚扰性质的行动,直到10月底,第2师团的总攻失败后,才逐渐认识到这是美军的反攻,并可能发展为双方的战略决战,但为时已晚,日军被迫在瓜岛与美军进行一场极为不利的决战。
美军当得知日军进驻瓜岛后,就有人指出,这未曾不是好事,因为,从地理上讲,瓜岛远离日本本土,而靠近同盟国的澳大利亚等地,地理上对日本是极为不利的,孙子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既然地形不利,就应当避免不利形势下的决战。但被战争初期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日军统帅部,并未能从顺利中看到初露端倪的危机,更未能预见到战局可能出现的逆转,从而及时转入防御,当遭到美军的反击后,又未能果断撤出,直到战役后期,才在极其不利的局势下作出撤离瓜岛的决定,此时战役中的巨大消耗,使其舰艇部队和航空力量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美军争夺战略主动权。
第三作战指挥上,从1893年起,日本的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就是两个完全独立平等的统帅机关,分别指挥陆军和海军。虽然后来设立了大本营,作为最高统帅机关,但因为陆、海军之间各种矛盾根深蒂固,所以还是难以实施统一指挥。最高统帅名义上是天皇,实际上天皇能够直接指挥的机会并不多,很难起到统一指挥的作用,而别人根本无法同时统帅陆海两军,当陆、海军对某个问题争执不下时,大本营只好采取协调双方妥协通过一个折衷方案,而即使是这种方案也并不能真正起作用,到了战役进行中,往往陆、海军各行其是。为了避免陆海军之间不必要的摩擦,大本营将某些地区分别指定陆军或海军负责,各司其责,但这样做的缺点使陆海军之间互不通气。如在瓜岛,是划归海军负责,最初就没有一名陆军,陆军对于海军在瓜岛建机场,就全然不知。后来为了协调陆海军的行动,大本营于8月13日制定了关于所罗门群岛作战的《陆海军中央协定》,但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并不起作用。
因此,在瓜岛争夺战中,陆军、海军都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各行其是,丝毫谈不上协同配合。陆军在岛上的总攻,未能与海军协调行动;而海军舰队的出击,也不与陆军的进攻相配合,也就发挥不出陆海军协同作战的威力。特别是在10月下旬的总攻中,陆军与美军地面部队相差无几,海军则占有几乎一倍的优势,如果陆海军密切配合,夺回机场不是没有可能,而实际上,陆军在岛上发动第二次总攻,海军则在海上组织圣克鲁斯海战,结果,由于力量分散,陆地上既未能夺回机场,海上也没有消灭美军的舰队。在整个瓜岛战役过程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陆海军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很好解决,因此说,日军没有统一的指挥,是瓜岛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兵力使用上,日军麻痹轻敌,在战役之初,日军在南太平洋是攻占莫尔兹比港与夺回瓜岛双管齐下,甚至在最初的阶段,还将莫尔兹比港方向作为主要作战方向,以致于在瓜岛方向的日军缺乏足够的兵力、兵器与弹药,也就没有足够的力量突破美军的防线。
而且对美军在瓜岛的兵力判断一直有误,最初认为美军人数不会超过2000人,实际上美军在瓜岛有1余万人,在附近的图拉吉岛有6000人,共16000人。因此日军认为夺回瓜岛易如反掌,第一次上岛仅一木支队的先头部队1000人,初战失利后,再增兵上岛,第二次上岛约1500人,再战失利之后,第三次增兵约3500人,形成逐次添兵的“加油”战术,以致兵力分散而攻击一再失利。到10月下旬,日军判断瓜岛美军约7500人,实际上美军高达23000人,虽然投入了第2师团主力2万人,但因兵力不占优势,火力则远远不及美军而失利。直到战役结束,日军仍未能正确查明美军的实力,这对日军的兵力使用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反观美军一开始就投入了第1陆战师整师,共1.6万人,登陆一举奏效,并迅速占领机场,奠定了战役胜利的基础。随后又以优势海空军掩护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增援,加强了瓜岛地面部队的实力,最高峰时达到6万人,又有重装备支援,充足的弹药与补给供应,既能守住至关重要的机场,又有足够的力量发动进攻。这与日军的兵力使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五战术上,日军只重视对美军军事目标的攻击,对美军的后勤补给运输工具和物资几乎是不屑一顾。要知道,瓜岛战役是一场登陆战,而登陆战中运输船队对作战的胜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失去运输船队的支援,即使部队登上岛屿也会因后援不继而失败,日军对这一点近乎无知,只注重对美军飞机、军舰的打击,最说明问题的是8月8日的萨沃岛海战中,日军沉重打击了美军的运输船队的护航兵力,却对运输船只和海滩上堆积如山的物资视而不见,就扬长而去。使这场战役发展成为对日军极为不利的消耗战,双方飞机对飞机,军舰对军舰拼消耗,日军这是以自己的短处与美军的长处相比拼,美军的损失凭借其巨大的工业能力能够迅速弥补,而日军几乎没有能力来补充损失,不仅失去了瓜岛,还对以后的作战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以航母为例,战役开始时,美军在太平洋上有4艘航母,日军有6艘航母。在战役中美军损失了2艘航母,日军虽无航母被击沉,但有4艘受到重创,也只剩下2艘可以作战。但到了1943年底,美军在太平洋上已经有十多艘航母,而日军直到1944年3月才有一艘航母服役,从航母的此消彼长的变化中就可看出日军拼消耗的战术是多么愚蠢!
随着瓜岛战役的失败,日军损失的不仅仅是瓜岛,舰艇和飞机的惨重损失,大大削弱了日军的战略防御力量,对战争的发展进程有着巨大的影响。正如山本在日记中写得:“我们最初的作战是何其辉煌!自中途岛以来我们的作战是多么糟糕!”
壬申之乱:日本历史上少见的叛乱者胜利的皇位争夺战
在大化改新过程中,革新派与守旧势力进行了长期的尖锐复杂的斗争。
公元645年9月,古人大兄皇子谋反。古人大兄是舒明天皇和苏我马子的女儿法提郎援所生的皇子,与苏我氏有非常深的关系,虾夷、入鹿父子曾极力拥立他为天皇。入座被杀后,他以「勤修佛道,奉佑天皇」为名,出家到吉野,勾结苏我田口臣川掘、物部朴井连椎于、吉备笠臣垂、倭汉文直麻吕、朴市秦造田来津策划叛乱。据井上光贞考证,「苏我田口臣川掘是推古朝时住在大和国高市郡田口村的苏我氏一族(《新撰姓氏录》),物部朴井连椎于是朴井地区的物部氏一族,倭汉文直麻吕是和苏我氏有密切关系的东汉氏的一族。」可见这些人都是反革新的守旧势力的代表。由于吉备笠臣垂的自首,古人大兄皇子的阴谋暴露,中大兄立即派兵镇压。古人死。
大化5年(649),苏我日向诬告其异母兄右大臣苏我石川麻吕要谋害中大兄皇子,中大兄迫使石川麻吕自尽。石川麻吕是与入鹿有矛盾,被革新派争取过来的,但思想仍然守旧。大化4年(648)废止古冠时他和左大臣坚持戴古冠,以 *** 新的官僚体制。中大兄胎日向告发的机会除掉了推行改革事业的障碍。
白维4年(653),中大兄奏请孝德天皇迁都飞鸟,以便控制守旧势力。天皇不许,中大兄不顾天皇的反对,率领皇族和群臣回到飞鸟。孝德天皇陷于孤立,第二年饮恨死去。
孝德天皇死后,中大兄之母前皇极天皇重登位,称齐明天皇(公元655年—公元661年在位)。她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楼阁,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引起民怨。
公元658年,孝德天皇之子有间皇子阴谋叛乱。当年11月,齐明天皇和中大兄皇子去纪伊的牟娄温泉疗养,首都留守官守旧势力的代表人物苏我赤兄举出天皇的失政三条,即:大修仓库,积聚民财;穿凿水渠,耗费公粮;以舟运石,累积为丘。并以此为由鼓动有间皇子叛乱。有间皇子准备举兵,但苏我赤兄见事难成功,于是转而派人逮捕有间皇子,同时使人报告中大兄。中大兄将有间皇子绞死在藤白阪(今和歌山县海南市)。
壬申之乱
近江朝廷严密监视在吉野的大海人皇子,并积极备战。大海人闻讯后决定举兵。弘文天皇元年(公元672年),大海人离开吉野,经伊贺、伊势,来到美浓,以此为根据地,发动东国军队。东国与皇室有密切的关系,自6世纪以来朝廷关注东国;在那里设定了不少屯仓,舍人的大部分都是由东国征调来的。大化革新时首先在东国造户籍,校田亩,实行改革。因此,那里封建官僚贵族的力量比较强大,而守旧势力却比较薄弱。大海人举兵之后,东国的国司、郡司纷纷加入大海人的队伍。大海人抢先占领了不破道和铃鹿道,截断了近江朝廷与东国的联络。公元672年7月初,大海人的两路大军分别向近江、大和迸发。同年7月22日,一路军队平定大和,另一路军队在獭田川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二天大友皇子自组而死。历时1个多月,遍及大和、山城以至伊贺、伊势、美浓、近江等国的内战,以大海人皇子的胜利告终。这壹次内战发生在壬申年,所以被称为「壬申之乱」。
大海人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得到东国新兴中小封建官僚贵族国司、郡司的积极响应。大海人离开吉野时,手下只有舍人、女官30多名,但由于得到东国中小封建贵族的大力支援,非常快占领了军事要地,组成了数万大军,打败了近江朝廷。以大友皇子为首的近江朝廷则失去了地方中小贵族的支援,朝廷四处派遣调兵的使者,但均没有成功。听到大海人举兵的讯息,「群臣悉鄂,京内震动」,朝廷内部一片混乱,有的想投奔东国,有的逃隐山泽。
「壬申之乱」是大海人皇子和大友皇子的皇位之争,但实质是革新派与守旧势力之间的一场殊死搏斗。
万历战争
万历战争
明朝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其实就是政治博弈的后果。这一战极大程度影响了东亚局势,朝鲜严重衰弱、日本元气大伤、明朝国力骤损。这一战被人视为大明帝国最后的荣耀,而这一战也让东亚和平了三百年。
三国国情对比
大明
张居正改革完成之后,明朝国库丰盈,原有的弊端也被尽可能的革除。如果万历帝努力一下,那么明朝就会迎来盛世。可惜万历帝选择消极度日,连基本的早朝都不去了。不过明朝有一套完备的文官体系,帝国中枢仍旧有条不紊地运行。但是因为皇帝疏于朝政,朝廷内部党派林立,斗争日益激烈。
朝鲜
朝鲜的李氏王朝重文轻武,宣祖李昖时期朝鲜人不知兵200多年(人不知兵二百馀年),八道武备荒废,全国三百多郡县大部分郡县都未设防。其实这也不怪朝鲜,毕竟朝鲜有一个强大的宗主国(明朝)。旁边有个强大到绝望的邻居,朝鲜想发展也十分困难,这一点跟今天的加拿大有些相似。
日本
与其他两国不同,其他两国都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日本却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应仁之乱(1467年)爆发以后,日本国内陷入了群雄逐鹿的乱局。直到1590年丰臣秀吉完成统一,这才结束了战国林立的局面。因为刚刚结束乱世,国家百废待兴,说白了就是各方各面都不行。但是有一方面还是可以的,那就是战争动员能力以及战士战斗力。朝鲜人不知兵,明朝人忙于政治斗争,日本刚刚结束乱世,这三者军事动员能力就有很大的区别。
朝鲜战争爆发起因
丰臣秀吉他是以武力统一全国的,他需要给部下足够的封赏,不然很快就会回归到乱世。但是日本就那么大,根本就不够武士分。而且这些武士又都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丰臣秀吉不把他们解决掉那就睡不安生。当内部矛盾较大时对外战争往往都能起到缓解矛盾的奇效,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对外战争既能开疆拓土树立威信,又能削弱武士势力安稳统治,何乐而不为?
但是丰臣秀吉只是形式上统一日本,各大势力只是暂时迫于他的威势而服从。他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发动战争,不然各大势力不会心甘情愿得出兵出粮,而且很有可能趁他重兵在外时反叛。这一点秦始皇深有体会,奋六世之余烈而统一天下,但是六国余孽一朝奋起,秦帝国轰然倒塌。
他要找一个合格的理由,并且能让那些势力心甘情愿得出兵,想来想去丰臣秀吉决定用利益把各大势力绑到一起。早先唐朝时期日本就到达过中原,自从见识到长安的繁华后日本一直惦记着中原。丰臣秀吉空口许诺打动了各大势力,根据韩东育研究:丰臣秀吉许诺给加藤清正“明土二十国”、许诺给锅岛直茂“大明广袤之领地”,目的只有一个-以其军进冲朝鲜,席卷明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
战争爆发
起初日本只是想假道伐虢,但是朝鲜国王深知朝鲜荒废军备的程度有多严重,倘若答应借道日本,那么日本很有可能转攻朝鲜。一个不设防的国家不去打,这不是傻子行为吗?即便日本不会攻打朝鲜,那大明会不会记恨朝鲜借道给日本?朝鲜荒废军备已久,无论是日本还是大明他都惹不起。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朝鲜就想着抱大腿。抱谁的大腿?这个问题就简单了,一个是持续百年和平的庞大帝国,一个是刚结束乱世的岛国,是个人都知道该如何选择。朝鲜决定牢牢抱紧明朝的大腿,因此断然拒绝了日本借道的要求。
丰臣秀吉非常狂妄,得知朝鲜拒绝了他的请求,立即决定发兵朝鲜。当时的丰臣秀吉调动了三十多万人,并且准备了一支预备队(十万人左右),而朝鲜根本不足以抵挡日本,开战仅一个月朝鲜三都守失,八道瓦解。为了抵御日军,朝鲜国王开始向大明求援。
“予死于天子之国可也,不可死于贼手。”——朝鲜国王李昖。
大明出兵-一波三折
日本进攻朝鲜,这件事对大明来说十分重要。要知道当时的东亚小国基本上都是以明朝为核心,日本此举就是想要毁灭这一秩序,然后建立起一个以日本为核心的秩序。此举一旦达成,那么大明很难管控周边势力,因此对大明来说: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
明朝决定出兵,但是对明朝来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粮草如何补给?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隋朝就是因为长期陷入朝鲜战场的泥潭而灭亡。原本明朝想着就地征粮,但是朝鲜没有粮食,所以无奈的明朝让中央直接调拨军粮给明军。明军在朝鲜战场上初战失利(平壤兵败),祖承训的报告提及到了三个问题,分别为:粮草不继、军情不实、指挥权不一。
粮草不继:当时明军依赖中原运米,因为道路问题运输十分困难,明朝提督还未班师,士兵们都饿得不行了。为了避免因为粮草不继而导致兵败,明朝开始调动山东一带的粮食运送到前线(明朝梯次援兵,原因就是担心粮草不到位,所以才分批增援)。
军情不实:这一点就是被朝鲜坑了,平壤城中有过万日军,但是朝鲜的情报只说平壤城有一千多日军。因为军情不实而导致判断失误,进而兵败。为了避免一个坑跌倒两次,明朝有了另一番战略谋划,并且希望能用绝对的优势碾压日军,然后迅速结束战争。
指挥权不一:明军不信赖朝鲜军,交战时期朝鲜军经常率先溃逃,剩下的一些人还和日军交谈,大有投敌之意。而且朝鲜君臣一直想着明军能由朝鲜将军指挥,这一点就很可笑了,在朝鲜君臣的领导下短短几个月朝鲜被打的落花流水,谁放心让你指挥?而且明军上报朝廷,说日寇只有铁炮和利剑,但是作战时明军多被弓箭所射杀,怀疑是朝鲜人射杀的明军。朝鲜使臣反复申辩,最后说可能是朝鲜兵器落入日军的手里了,也有可能是朝鲜人被日军俘虏(俘虏或者投敌当汉奸都有可能),所以才会有弓箭射杀明军的情况出现。后续辽东军的主导权回到了明朝中央兵部手里,然后明朝在做任何战略规划时都不会考虑朝鲜军队,因为朝鲜军队太不靠谱了。
初战失利,但是双方都不想在朝鲜战场空耗国力,所以就开始和谈。明军派沈惟敬前往平壤和日本接洽,两方碰面之后就互相提出了和谈条件。
明朝还有着很强的实力,并且保守着固有的“华夷观念”,所以谈判条件比较强势,具体如下:
1:日本归还朝鲜所有领土
2:送朝鲜王子回国
3:丰臣秀吉谢罪
日本试图用武力扩张领土,并且想建立起以日本为核心的新秩序,所以条件也比较强势,具体如下:
1:明朝要有一个皇女嫁给日本天皇为妃,
2:恢复日本和明朝勘合贸易
3:日本和明朝互相交换通好誓书
4:朝鲜割四道给日本
5:朝鲜王子要去日本当人质
6:朝鲜大臣要想日本宣誓效忠
这中间还有一个条件,就是明朝要册封日本国王。沈惟敬对明朝上书说日本同意了,小西行长对日本上书中隐瞒了这一条件,两人编造了一个虚假的谎言。直到明朝册封日本国王,丰臣秀吉开始翻脸不认人。因为日本本身就是要改变以明朝为核心的秩序,如果此举达不到,那之前朝鲜战争岂不是白打了?更何况日本初战胜利了。
日本拒绝和谈之后卷土重来,朝鲜又燃起了战火。明军已经有准备了,并且趁和谈时期大力增援朝鲜。因此战争一开打,明军取得了稷山之战的胜利,而朝鲜军李舜臣也取得了鸣梁海战的胜利,本来战争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因为蔚山之战杨镐落败,导致战争陷入泥潭中。
1596年,丰臣秀吉病逝,死前遗令日军撤军。此番日本对朝鲜作战的核心就是丰臣秀吉,丰臣秀吉死了,那么日本就没必要继续对朝鲜发动战争了,朝鲜的战火终于停息了。
后续
日本因为朝鲜战场的失利,丰臣秀吉嫡系部队锐减。如果他还在,那么也许能压住心怀不轨的武士,可惜丰臣秀吉死了。丰臣秀吉一死,德川家康开始争权,最后建立了江户幕府。这一战日本虽然输了,且之后德川幕府实施了“锁国”政策,但是丰臣秀吉的思想流传下来了。日本一直绞尽脑汁试图跻身强国行列,并且对对外扩张一直念念不忘,这也就是近代日本疯狂扩张的原因。
朝鲜被打到几乎亡国的地步,国力锐减(人口不及战前的十分之一,百业荒废,几近崩溃),但是中朝友谊又进了一步,以至于清朝年间还有朝鲜人感恩明王朝的再造之恩。
明朝虽然胜利了,但是严重削弱了辽东等镇的军事实力,辽东军的精锐几乎损失殆尽,军队减员60%左右。而且巨大的军费开支破坏了明朝的经济体系,造成了财政紊乱。但是明朝取得了胜利,维持了以明朝为核心的宗藩秩序,并且留下了千古名言: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日本闭关锁国,朝鲜国力锐减,明朝国力锐减,因此东亚保持了长期的和平状态。但是明朝因为战争导致国力锐减,周围的少数民族(努尔哈赤)也开始崛起。国内起义不断,国外强敌虎视眈眈,假如明朝没有援助朝鲜,那么明帝国的寿命也许会更久,可惜历史有没有假如。而这一战也是明帝国最后的荣耀,之后明朝不复昔日荣光。
新冥界契约2.1时空之战镜像宝物在哪
前期:首先选择英雄击败扛把子后一定要走扛把子后面那个能量圈进入基地区域,很多玩家直接输入HG的,这样导致进入基地区域后没有传送技能,也没有办法回去了,所以一定要注意!
开始在基础NPC购买普通废刀,铠,勋章装备,然后升级,然后去基地右边那个副本区域刷猥琐首领,打死给猥琐勋章,拿着猥琐勋章回基地靠近猥琐宗师NPC获得荣誉勋章装备,这个装备前期还是很牛逼的,然后去基地右边副本去刷浅海蛇,打死浅海蛇后拿着爆的材料去新手村基地右下的一个大能量圈,还有一个很大的NPC提示,靠近就可以进去了,找到村姑后靠近,获得神机宝甲。
猥琐勋章和神机宝甲都是前期的神器,必打的。
然后现在如果选择的是一些前期比较强势的英雄,可以去刷木材,然后存木头去合龙鳞套装,合好龙鳞套手+铠+刃+冠后去新手村找老村长合成第一件成长基础装备天皇翡翠,这个时候再去随便打打一些小BOSS,上古盾,蛊魔披风什么的,堆下属性,然后去刷一转BOSS,拿着爆的材料去冥王遗迹转生....依次循环,到3转的时候去刷上古盾那个NPC,天妖女凤NPC那里,传送3转NPC,三转后前期基本结束。
中期:这个时候可以去刷超级木材,去升级天皇翡翠,前几级都很简单,到3级以后升级需要破解梅花桩用传送技能依次传送:左右上下即可破解,然后打盘古BOSS给无色盘古石,拿到无色盘古石后去基地左边传送NPC传送到魔帝寝宫跟无缘魔帝对A有几率把你传送到神秘村庄,然后去神秘村庄的尽头可以升级缘死缘灭,这个时候其他装备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广陵戒指、项链,基地左边的副本做幻空,中期基本结束
后期:这个时候考虑做最后的神器吧,可以看F9,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后期装备合成公式。
星宿套装/废墟:每持有一个星宿鼎进入废墟副本,每击败一个不同的BOSS星宿鼎都会变成相应的装备贪狼,破军,文曲,全部获得后自动获得星宿套装
镜像宝物LV3:天道石+邪道石+炼狱之心+五彩盘古石+镜像宝物(二阶)在新手村老村长处升级。
玄金:上古盾+神机宝甲靠近 纠结男传送到女神的奴仆可以融合玄金,需要英雄5000级
魔金圣域冠=魔蛛玉+龙虾壳+暗之鱼鳞+广陵浩天戒+广陵伏地链+海神珠
天仑金耀剑=海神珠+蛇胆之宝+玄金+星宿套装+镜像宝物(三阶)+传说武器打造书
嗜血狂魔凯=缘死缘灭+海神珠+炼金神将凯+金鳞甲壳
至强之器霸血:3个至强之器霸血碎片自动合成
至强之器苍灵:3个至强之器苍灵碎片自动合成
至强神器杀戮:至强之器霸血+至强之器苍灵+天仑耀金剑
至强神器梦幻:至强之器霸血碎片+至强之器苍灵碎片+原始森林之液
至强神器嗜血: 至强之器霸血碎片+至强之器苍灵碎片+嗜血核心
把至强做出来后最后做1.7新神装传说圣物—破裂苍穹圣剑、大唐伏魔传奇战甲、法老圣
万历三大征:朝鲜之役,细说这场维持改变东亚秩序的战争
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的明十三陵,每天前往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而在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一直被各 历史 爱好者所津津乐道。不仅由于其发掘出的珍宝,更是因其陵墓主人更是充满争议与话题。
说起这万历皇帝,也就是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他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10岁继位,在位48年,是明朝众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其在位前期与后期,可谓是有天壤之别,初期不仅有张居正等能人主持政务,自己也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完全是一位勤勉明君的风范,不过后期由于种种原因,不上朝,致使国家几乎停摆,不仅使自己在史书之上留下污点,也给大明王朝的覆灭埋下伏笔。
而本篇,我们来聊聊著名的 “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朝鲜之役” ( 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 由于明史清修,对这一战役的记载确实不多,在有限的记载之中,还多以批评为主,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 这场足以影响日后东亚格局的战争 。明朝却是不得不打的。
往小了说像是大哥在保护自己小弟,小弟受欺负了。大哥总是要帮出头的,要让其他藩属国看到,瞧!让你们进贡不是白给的,关键时刻,我能保护你们。往大了说就是压制有可能崛起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小鬼子,保障自己利益(根据日本方面的史料,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丰臣秀吉的目标是明朝,丰臣秀吉就曾为侵略明朝制订了战略计划)。所以历来强硬的大明王朝在此局面下几乎是一定会出兵的。
此时的朝鲜 ,作为大明王朝的藩属国,朝鲜王朝以儒教治国,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在国家体制方面也是向大哥学习,各种宫廷结构与明朝大体相当,当然学到的不仅是好的方面,就连坏的也是学的有模有样的,就连出的问题也差不多(无贬低的意思):朝鲜李氏王廷掌权、各种党争、各种王子叛乱,后宫的女人也来凑热闹,而且军事上重文轻武,有关于记载道: “人不知兵二百余年” 。确实,朝鲜半岛在元末以后一直没有大的战事,在如此武备松弛,几乎不设防,加上日本方面暗地里积极备战,明面上频繁出使朝鲜表明“善意”,朝鲜一触即溃,一泻千里也就不足为奇。
而日本方面 ,刚刚结束了日本村与村的械斗局面, 丰臣秀吉(1537 -1598) 统一日本成为大村长(开玩笑啦,此时日本的实力不可小觑)。说到丰臣秀吉这个人,乃是一个枭雄,出身卑微,生于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从足轻,也就是下级步兵做起,在织田氏诸家臣内部斗争中胜出,成为 织田信长(同为日本战国三杰之一,另外两位是德川家康,丰臣秀吉) 后实质的掌权人。又一步一步的确定地位。对内建立新的封建体制,扶植城市的发展。对外四处征伐,剿灭降服其他势力,结束了战国林立的局面,统一了日本。
虽然是百废待兴,但是从战场走出来的士兵战力很高,可以说是兵强马壮之际,而且立国封赏是大事,区区四岛哪够一众功臣封赏,再加上刚刚平定的新势力嘴服心不服,自古以来都是一样的,让自己内乱还不如去霍霍别人呢!这叫啥转内部矛盾为外部矛盾,还等什么?干吧!又刚好有在内乱的朝鲜这只小羊(并不肥,)对外可以开疆拓土,对内可以稳定局面,想要封地是吧?那打下来哪里哪里封给你,封给他,成不成看你拼不拼啊,我“空头支票”是开好了。首先要征服朝鲜,再来征服中国,后再征服印度(呵呵,这野心够大的)。
文禄元年(1592年),丰臣秀吉以宇喜多秀家为元帅,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九鬼嘉隆为水军指挥官, 调动了军队30余万,以15万兵力入朝作战,其余作为预备队。 于釜山、庆州一线登陆,拉开侵略朝鲜的序幕。开始了这场历时七年的侵略战争。久疏军事的朝鲜哪里是准备充分的日本的对手,匆忙组织起义军也是无力对抗。
4月14日日军于釜山登陆, 5月2日就攻克朝鲜王京汉城, 6月15日陷平壤。那是一个摧枯拉朽。仅仅一月有余就形成了:“ 王京陷落,八道失陷七道,仅靠近明朝边境义州一带尚存,请求明朝援助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 的局面。朝鲜掌权人也是准备做个亡国之君 “予死于天子之国可也,不可死于贼手。” 其实是想多写一点朝鲜的战争场面,比如战死多少人,决不投降,哪个城池坚持多久啥的,可是没办法,就像是太快了,没感觉那啥的。唯一的亮点可能就是 朝鲜名将李舜臣 指挥下的海战吧,前后以极小的伤亡击毁击沉日军舰船300余艘。 但是海战无法左右战争走向。该败还是败了。
古人早有一些,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我这种大哥旁边怎么可以有只猴子在跳呢?更何况让我挺讨厌的这只猴子还在欺负我小弟。没说的,不能怂啊!
这段时期明朝的情况,大家也知道,没好到哪儿去,后张居正时期,明朝正在一点点滑向衰落的深渊,西北诸多战事、辽东女真虎视眈眈、太湖农民起义、广东白莲教起义,也是小事不断。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有内患之忧,但是以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的王朝骨气来说,必定会出兵,话虽如此,但也是有诸多的困难的。
首先,情报误差 :那时候不比现在,啥事一个电话,卫星一拍完事,那是靠探马、靠书信一站一站传过来的,消息闭塞的很先不说情报消息的时效性,日本入侵朝鲜了,明朝朝廷上下难以接受啊,这是耍什么花招,以至于要花挺大的功夫去甄别,就算这个事情是真的,那还存在朝鲜为了让大明王朝出兵,夸大事实或者虚瞒消息的嫌疑呢,比如首战奇袭平壤就吃了这个亏:朝鲜情报指出平壤只有1000多名倭军,实际交战后估计倭军有上万人。加上地形不利,辽东游击史儒力战而死,副总兵祖承训败出城外。《明史?朝鲜传》:“仅以身免”,而朝鲜史载则,表示明军战损并不大,而且日军将领小西行长的两个弟弟极有可能也在此战中阵亡。但是首战就是这样一个失败的结果。像这样的恐怕不止这一次。所以明朝意识到朝鲜战事非同小可,决议积极备战。
其次,粮草后援: 几十万大军战场厮杀,拼得不仅是战斗素养,更打得是粮草,打得是后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先不说距离较远,交通不利,就是朝鲜败得太快,以至于明朝出兵迅速,征调粮草入朝也需要时日。那我帮你朝鲜打战用你的可以吧?还是不行,各地陷落,朝鲜政府对于地方的掌控已经完全失控。乱糟糟的,中央也不知道地方的详情。也是毫无保障。熟悉近代的“抗美援朝”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得情况是有多艰苦。
还有,指挥和士气问题 :朝鲜希望明军能由朝鲜将领指挥,明朝将士又不太信赖朝鲜军的实力,指挥不明,出的问题就多,在战场上被拖后腿的战例不少,据记载祖承训指出:
最主要的是,友军溃败,明朝将士不是神,不会无动于衷,士气多多少少会有打击。基于此,第二波明军援朝之后,指挥权只能在大明王朝手里,战场规划,军马调动,如何打,怎么样才可以胜。才有第一次谈判。
前往日本以沈惟敬这个“卖国贼”为主导的谈判如下:
日本方面条件: 1、迎明帝公主为日本天皇后;2、发展勘合贸易;3、明日两国武官 永誓 盟好;4、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日本;5、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6、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7、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随后以小西如安为主日本使团前往北京
在沈惟敬欺上瞒下,虚报日方条件下,明朝方面条件:1、日军在受封后迅速撤离朝鲜和对马;2、只册封而不准求贡;3、与朝鲜 修好 不得侵犯。
明朝朝廷不知道是沈惟敬搞的鬼,于是就按日本投降为前提的册封,派遣使团前往日本册封:
丰臣秀吉听到“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时,勃然大怒,朝鲜半岛的战火重新点燃。
从来就没有和平是谈判桌上面得来的,竟然谈不拢,那就打。日军出兵包括海军在内14万人,明军出兵包含水师在内7万余。进行战略反攻。日军先是以惯用手段偷袭了漆川岛(世济岛北端西)的朝鲜海军。使朝鲜海军覆灭,掌握了制海权。不过陆地上就不是日本的舞台了,虽然初期日军比较顺利,接连攻克泗川、南海、南原、光州、全州、黄石山、金州、公州,兵锋直指汉城。
不过,冒进的日军在稷山北与青山遭到当头痛击,日军被重兵包围,死伤惨重。不仅如此官复原职的朝鲜名将李舜臣率领朝鲜海军,击毙日军主将来岛通总大败日军海军。日军攻势被瓦解,再无继续北进的能力。战场天平逆转,优势来到中朝联军。
随后虽然中朝联军遭遇蔚山战役惨败,但是经过短暂调整,分三路向日军发起进攻 (东路军麻贵率军3万余人,西路军刘綎率军2万余人,中路军李如梅率军1万余人)。 先后收复晋州、泗州(后又陷落)。战场形式进入拉锯状态。但是因为后勤后援的问题,压力全部在日军一方。
就在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之时,日本后方起火,丰臣秀吉死去,导致日军军心大乱,接连后撤。明朝联军军乘势追击,斩获甚多。陆上全面收复失地,海上对日进行阻击,露梁海战中。明朝联军以李舜臣、邓子龙战死的代价重创日军。消灭完朝鲜半岛残余日军后明军也开始撤出朝鲜。至此明日朝三国大战结束
万历朝鲜之役持续了七年之久,最后终以中朝两国的胜利,日本的失败而告结束。发动战争的日本在朝鲜掳掠较多的资源技术回国,但是也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得到了丰臣秀吉身死,德川家康夺权。日本上下重新洗牌的局面,而朝鲜半岛历经战火洗礼,从亡国到复国,人民流离失所,大量人口死亡或被日本军队掳掠。战后百业萧条,代价沉重。
而明朝,这胜利也是来之不易,耗费大量钱粮(近八百万两),由于此役,削弱了辽镇的军事实力,使得明朝一方在二十年内无力进剿后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强大,最后对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胁,最终灭亡明朝。但是,这是必打之战,有很多不利后果,也无法否认这场战役的意义,在这场维持东亚秩序的战争中,如果日本在这个时期彻底占领了朝鲜,恐怕侵华战争恐怕就要提前了。
你认为“万历三大征”中哪一次战役对后面局势影响最大? 单选 0 人 0% 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 0 人 0% 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 0 人 0% 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 投票
求红色警戒3各阵营分析
苏联和盟军的娜塔莎和谭雅不能防空。
百合子防空,但间歇时间长,谭雅、百合子是容易单兵作战的,
谭雅可以冲如重型机甲堆中,造成毁灭性灾难,能用时空腰带回到前一段时间逃跑和回血。
苏联是陆军强的,坦克碾压可以自动回血;盟军是飞机强,飞机子弹多,血厚;日本海军强,
苏联主战坦克是天启和铁锤,天启有磁力鱼叉,吸住敌人后拖过来,用锯子快速粉碎;铁锤是一款真正的主战坦克,乘员面对轻武器和火炮可以得到良好的保护,同时把敌车一个个废掉。榨取光束给予了铁锤在主战坦克之中无可匹敌的弹性,虽然这用来打击敌人车辆理所当然地比主炮来的慢,但聪明地运用榨取光束可以使铁锤获得原本匮乏的反步兵或者防空能力;
盟军主战坦克是幻象坦克,需要顶级许可,静止时会自动伪装成无害的树木或汽车,这回武装换装为光谱炮,特殊能力是在一定范围内隐藏自己的其他单位。守卫者坦克需要进阶许可,拥有不错攻防能力的战车,他的大炮一样对步兵效果差劲。切换技能,停用主炮改用标定装置,让互近友军可更快速的瞄准目标并造成更大伤害,减少对方防御。
日本主战坦克,海啸战车,两栖,快速轻型坦克,一样对人威力差劲。瞬发技能,启动后加快速度加大防御,自动回血。鬼王机甲从眼睛发射死光的防御超强大型机甲,对车辆与建筑超威。特殊能力突进,目标技能,先静待蓄力一下,放低肩膀冲向目标点,然后路径上的车辆与建筑会被撞烂。
自己辛苦打的,采纳吧。复制垃圾
请问红警三中各个电脑指挥官的作战特点是怎样的?
苏军阵营指挥官夏娜·阿肯斯雅 Commander Zhana Agonskaya (Vanessa Branch 饰):苏军女性指挥官,被宣传用来鼓动士兵加入苏俄空军。喜爱用空中单位。标志性的大量米格+双刃,地面以牛蛙+铁锤+V4居多,海战以鲨鱼+无畏出场的格局,一般威力,比较中的一位。 欧列格·凡丁 Commander Oleg Vodnik (Dimitri Diatchenko 饰):从出身卑微的动员兵一路升到指挥官。脑袋一条筋,战术直接简单,但是在战场上认真负责,是个值得喜爱的人物。坦克主打,配以红警2式的基洛夫进攻,镰刀+铁锤是出门必备,比较爱造天启,双刃一般多,坦克战硬碰硬时战斗力尚可。 尼可莱·摩斯克芬 Commander Nikolai Moskvin (Gene Farber 饰):神经性虐待狂加歇斯底里症患者,酷爱以残忍的手段对付敌人,战术疯狂而野蛮,是个很可怕的家伙……热衷于一切大威力武器的全才,唯独不喜欢天启,通常出门就是一堆镰刀,铁锤,恐怖机器人,牛蛙前呼后应,UR里更是全力使用生化步兵,空军一般,很少见到双刃,基洛夫+米格很常见,海战为大量蜘蛛+比较多无畏+不计其数的鲨鱼,牛蛙更是多,而且通常里面塞了生化兵,他的鲨鱼会经常使用超空泡鱼雷。 盟军阵营指挥官温伦·富勒 Commander Warren Fuller (Randy Couture 饰):与玩家并肩作战的指挥官之一,海军陆战队出生,性格沉默寡言,是只干不说的类型。中庸型,使用陆战基本阵型配备居多,特点是大量幻影+守护者,飞机只照顾空战需要,海战为标配,偶尔会出航母。 利塞特·韩利 Commander Lissette Hanley (Autumn Reeser 饰):与玩家并肩作战的MM指挥官,喜欢用海军单位。看似稚嫩的她却可以在瞬间给低估自己的对手给予严重打击。海战大量激流和驱逐舰,偶尔有航母,海豚是标配。陆战为雅典娜+守护者+城管+标枪,对雅典娜的保护很到位,一般的对手,飞机只照顾空战需要,通常会有冰冻。 吉尔利斯·皮尔斯 Commander Giles Price (Greg Ellis 饰) :与玩家并肩作战的英国指挥官,虽然废话很多,但是他出色的战术使他不失为一个可靠的盟友。完全依赖空军的指挥官,冰冻用的神出鬼没,深知冰了再打的道理;海战都以航母+激流+驱逐舰+海量冰冻+维和+阿波罗为主;陆战时会出世纪袭击电站,很要不得的战术,陆战使用幻影+雅典娜+标枪+步兵车+守护者,注意,他的守护者可能是唯一知道开目标指示器的。在UR里面使用雅典娜盾的几率明显增多。 升阳帝国指挥官长间晋三(Commander Shinzo Nagama)(Bruce Asato Locke 饰) : 天皇芳朗的军事顾问,老谋深算的大叔,外号为“帝国之阴影”,喜欢用步兵。在原版里面比较中庸,都不是特别出色,在UR里凶悍许多,早期防不住很危险,海量弓箭手让空军无从下手,每次弓箭冲击时会先释放技能再冲,通常配合大量坦克杀手出击,基本贯彻了弓箭+杀手扫全图的概念,中后期的忍者使用极其频繁,而且偏爱钢铁浪人,对浪人的操作让人都叹服。 指挥官天西贤治 (Commander Kenji Tenzai)(Jack J. Yang 饰) :很自大的家伙,其家族管理着帝国的机械社,喜欢用机甲部队淹没敌人。海战比较匮乏,就是迷你潜艇+战列舰+少量剃刀,但是海啸巨多,会使用神镜装甲加速追赶目标;陆战比较凶悍,海量天狗和坦克杀手+海啸,波动炮技术一般,出现大量打击者VX的几率一半一半,他的海啸会开启神镜碾压步兵单位,后期会大量制造鬼王,而且公牛冲击用得比较勤快。 指挥官白田直美 (Commander Naomi Shirada)(Lydia Look 饰):面貌丑恶的大阿姨……据说长年住在军舰里,喜欢操纵海军单位。海战典型一级战术为海量迷你潜艇+海啸;二级战术为海量迷你潜艇+若干剃刀;三级战术为海量剃刀+海量将军战列舰,任之发展的话,做对手会死的很惨,经常使用最后一程和扇面鱼雷,撞击不常见,作盟友有时很废柴,有时以一当百……。陆战典型一级战术为坦克杀手+天狗;二级战术为少量海啸+大量打击者VX+天狗+少量波动炮,三级战术波动炮明显增多,经常在外围截杀对手作战单位,格外注意她的波动炮,会分级开火的人才。
描述一下源平两大武士集团大战的经过
源平合战,史称“治承·寿永之乱”,指日本平安时代末期,1180年至1185年的6年间,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家族集团一系列争夺权力的战争的总称。
▲名称说明
“源平合战”是一般的俗称,但并不足以正确描述事实,甚至有所误导。
虽然“源平合战”的两大阵营领袖为源氏和平氏,但并不一定所有的源氏就支持源氏,平氏就支持平氏。事实上,同族间的战争屡见不鲜。也有父方是源氏,母方是平氏,因而左右为难,不得不衡量利害得失,以致一族分崩离析,彼此交战的悲剧。类似的故事在数百年后的战国时代亦多有所闻。
▲背景
①平氏崛起
平安时代末期,贵族间充满了权力的冲突与矛盾,最终诉诸武力解决。在1156年的保元之乱和1159年的平治之乱中,伊势平氏皆为胜方贡献良多,战功赫赫,尤其是平治之乱,平氏几乎剿灭了政敌源氏。源氏领袖之一的源义朝于逃亡途中遇害,三子源赖朝被流放到伊豆,其余苟存的几个儿子亦被强制送入佛寺出家,平氏地位确立。平氏领袖平清盛于1167年升任至太政大臣,朝中重要官职皆为平氏出掌,朝外许多诸侯国亦落入平氏手中。除此之外,平清盛的女儿德子亦嫁给高仓天皇为中宫,并生下言仁亲王(即后来的安德天皇),此时平氏可谓权倾天下。
②鹿谷阴谋
平氏在势力不断扩张的过程中日渐骄奢跋扈,统治也越来越腐败残暴。旧势力的公卿贵族或因既得利益受损、或因轻视平氏武夫出身却大权在握,旧势力的反扑逐渐蕴酿,最终在1177年于鹿谷(鹿ヶ谷)密谋诛杀平氏(日史称为“鹿ヶ谷の阴谋”),但随即事迹败露,反为平氏所害。由于谋议者中有许多是后白河法皇的近臣亲信,据信为后白河法皇在幕后授意,因此平清盛一度欲幽禁法皇,赖平清盛长子平重盛力谏而做罢,但平氏与法皇间的关系已急速恶化。
▲始末
①以仁王令旨讨平
1179年,平重盛病故,后白河法皇收回平重盛领地越前国,引起平清盛不满。清盛惟恐大祸不远,决定先发制人,乃将后白河法皇软禁在鸟羽殿。1180年逼宫高仓天皇并拥立自己年仅2岁的外孙言仁亲王继位,平氏完全掌握朝政。
素有大志的后白河天皇三子以仁王于1180年4月与摄津源氏的源赖政合谋,假称“最胜亲王”名号,密使在熊野隐居的源行家(源义朝之弟)向全国源氏传送征讨平氏的令旨。然而此事已为监视源行家的僧人湛増所获,平氏发兵征伐,以仁王与源赖政出奔至园城寺,并向延历寺和兴福寺求援。延历寺拒绝,以仁王等只好逃往奈良兴福寺。途中到达平等院时,遭到平清盛四子平知盛追击,双方人马于宇治川交战后,源政赖战死。以仁王继续逃往光明山,最后于鸟居前中箭落马身亡。
②关东兴兵
讨平令旨陆陆续续到达在各地蛰伏的源氏,其中一人即为河内源氏的源赖朝。在伊豆蛰居的源赖朝与北条时政合谋,开始秘密纠结伊豆、相模、武藏的源氏势力,于8月17日袭杀平氏在伊豆的监管山木兼隆。之后源赖朝转往相模,于石桥山遭遇大庭景亲等平氏追讨大军的夹击,惨败而逃。石桥山之战初尝大败的源赖朝辗转逃往安房,途中在海上与三浦半岛豪族坂东平氏的三浦义澄等会合。抵达安房后,源赖朝除了得到官吏阶级(在庁官人)的支持外,上总的千叶常胤、武藏的足立远元、畠山重忠等平氏或藤原氏地方豪族,由于当时武士身份的领地不甚稳定,为了更进一步巩固武士阶级的权力与利益也陆续加入,源赖朝的势力迅速壮大。10月6日,源赖朝入驻过去也是河内源氏祖先经略之地的镰仓。此时,源赖朝已实质控有关东南部。在关东的另一方面,甲斐源氏的源信义(又称武田信义)亦在收到令旨后兴兵讨平。
关东乱起不久,平氏即派遣平维盛、平忠度、平知盛等前往征讨。平氏东征军兵发东海道,10月18日于骏河富士川和源赖朝、武田信义联军对峙。然而关东联军以逸待劳已久,平氏东征军则兵疲马困,武田军趁机发动夜袭,平氏军未战先败、望风而逃。平氏军退去后,源赖朝等决定以经营关东为优先,未加追击,退回镰仓。值得一提的是,富士川之战得胜后,源赖朝在黄濑川阵地与前来驰援的九弟源义经于失散多年后再次相会,此后的作战主要由源义经负责执行,源赖朝则在后方运筹。
在关东经略上,对内,为了有效统御庞大的武士集团,源赖朝创立了侍所,命和田义盛和梶原景时负责掌控。对外,源赖朝则积极收服、铲除关东地区同为源氏的志田义広、新田义重、佐竹氏与藤姓藤原氏的足利忠纲等反抗势力,并巩固己方武士集团的权益。
③源氏蜂起
除了关东之外,各地接获令旨的源氏势力也一一兴兵响应。例如土佐的源希义、河内石川的源义基与源义兼父子、美浓的土岐氏、近江的佐佐木氏、山本义経、熊野的湛増、伊予的河野氏、肥后的菊池氏等,此外,在若狭、越前、加贺也有官吏集团起事。
1180年9月,信浓的源义仲(又称木曾义仲,源赖朝的堂弟)誓师,迅速席卷信浓、越后。之后曾一度进兵至上野,但由于和源赖朝家族间有杀父之雠的嫌隙,所以不选择与源赖朝会合,而是向北转进,并拥立以仁王之子北陆宫,平定北陆,俨然是和源赖朝竞争的一股强大势力。
④平清盛病故
在近畿方面,以寺庙、神社为中心的反平势力也如火焰般蔓延,平氏强力镇压。1180年12月,平重衡烧毁东大寺、兴福寺,更刺激了寺社的反抗。1181年1月,纪伊的熊野三山势力起事,在伊势、志摩等地和平氏交战。(熊野海贼菜切攻め)。
1181年闰2月,正在规划新体制及镇压作战的平清盛身染热病,于九条河原口的平盛国宅邸逝世,平氏骤失龙首。4月平重衡率领大军东征,于墨俣川大败源行家,史称墨俣川之战。之后平氏军一度追击到三河,之后因源氏援军抵达,攻势才因而中断。
⑤木曾义仲上洛
1183年4月,平维盛、平通盛受命征剿木曾义仲势力。平氏军陆续击破越前、加贺等地,同年5月于加贺、越中国界的倶利伽罗峠与木曾军对峙,但为木曾军所破。
倶利伽罗峠之战后木曾军举北陆宫旗号,向京都推进。源行家、源行纲(又称多田行纲)、源义定(又称安田义定)等多路进击,突破平氏的京都防卫线。7月,平宗盛等挟安德天皇及三神器弃都西逃,木曾军进入京都。虽然一开始木曾军受到后白河法皇乃至贵族、庶民的热烈欢迎,但由于先前养和大饥馑的影响,军粮不足的木曾军却开始大肆掠夺,人心遂望源赖朝能进京平乱。
9月,木曾军继续追击平氏,兵发山阳道。闰10月,木曾军于备中水岛为平重衡所败,史称水岛之战。之后木曾军连吃败战,退回京都。
⑥源赖朝奉旨勤王
后白河法皇为制衡木曾义仲,屡次催促源赖朝进京勤王。但源赖朝反而趁势要求法皇下旨将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等地的国衙领和荘园返还给各地国司或本所。法皇迫不得已,于寿永二年(1183年)10月宣旨,除了北陆道之外,几乎悉数同意源赖朝的要求。至此,源赖朝不只是实质控有关东,也有了法理上的正统性。
源赖朝派遣源范赖、源义经领兵上京,11月初抵达近江。而在这段期间,锐气大挫的木曾义仲不但和法皇濒临决裂,复加以昔日盟友的离弃,逐渐陷入孤立。11月19日,木曾义仲发动政变,法住寺合战后软禁法皇,并解除摄政近卫基通与数位法皇近臣的职务,令藤原师家接任摄政。之后法皇与木曾义仲达成协议,12月法皇下旨命木曾义仲率军讨伐源赖朝。1184年1月,木曾义仲受封为征夷大将军,统揽军政大权。1月20日,源范赖与源义经各于京都近郊的濑田和宇治与木曾军展开会战,木曾军仅400余骑,很快地就被击溃。木曾义仲企图逃往北陆,但于近江粟津遭到截杀。
⑦平氏灭亡
在木曾义仲与源赖朝冲突期间,平氏势力趁机反扑,1184年1月时,势力已返回至摄津福原一带。法皇命源范赖与源义经征讨平氏,兵发福原。源范赖与源义经兵分两路,于一之谷(一ノ谷)奇袭平氏军,平氏军大败,多位大将战死,残部取海路而逃。
一之谷之战后,平氏盘踞赞岐屋岛。由于源氏军没有水军,因此未能追击。半年后,8月,源范赖为绕到平氏背后,取径山阳道,但为平氏识破,源范赖大军遭平行盛截断,关门海峡亦为平知盛封锁,陷入兵粮不继的困境。1185年,源范赖渡逃九州,在战情不利的情况下,源赖朝令源义经发兵征讨平氏。2月,源义经渡海,由阿波胜浦上岸,在巧妙获得当地武士势力的支持后,攻陷平氏屋岛本阵。
屋岛之战后,双方陷入胶著的对峙状态。不久,平氏得到源范赖率军驰援的情报,主动向长门退兵,结果造成濑户内海拱手让与源氏,河野通信等水军势力及中国、四国的武士集团一一向源氏输诚。3月24日,双方在关门海峡的坛之浦(坛ノ浦)进行海战,约于清晨6时许,由平氏军主动展开攻击。虽然一开始平氏军占了上风,但中午过后战情即开始逆转。眼见大势底定,平氏大将陆续投海自尽。最后,平氏血脉的安德天皇抱子二位尼跳海,坛之浦之战结束,平氏覆亡。
▲影响
源平合战对日本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彰示着武士集团的权势跃升,公卿集团的快速衰败。1179年,后白河法皇被平清盛软禁,代表着日本院政制度的崩坏。源平合战结束后,源赖朝于1192年就任征夷大将军,于镰仓设立幕府,开创了日本绵延700余年的幕府政制,直至明治时代。
好了,今天关于“三战天皇盾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三战天皇盾阵容搭配”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