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征服宗室阵容搭配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文明与征服宗室阵容搭配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决大家的疑惑。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文明与征服宗室阵容搭配的话题。
文成公主 - 唐「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夫人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还在汉藏民间广为流传。
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于618年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国,国势非常强盛,成为当时东亚地区文明的中心,对周边民族部落为生了强烈的影响,许多民族部落纷纷与唐朝修好,或称臣内附,或纳贡请封,促进了汉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的交流。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松赞干布即位为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国王),年仅十三岁,并依靠论科耳,尚囊等辅臣,讨伐叛乱,统一吐蕃。当唐帝国称霸中原时,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从公元634年始,他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向唐皇求亲。公元641元,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专使及为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有关禄东赞出使长安的传说,以及他运用聪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设的一道道难题,终于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记载。
松赞干布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十分高兴,亲自率军远行至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迎候。在离黄河源头不太远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赞干布建起「柏海行馆」,一对异族夫妇便在这美丽的地方,度过了他们的洞房花烛夜。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树(在今青海省)时,看到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而且长途跋涉,需要休息,两人便在一条山谷里住了一个月。文成公主闲暇时,拿出父皇送给她的谷物种子和菜籽与工匠一起向玉树人传授种植的方法和磨面、酿酒等技术。玉树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当公主要离开继续向拉萨出发时,他们都依依不舍。当地的藏民还保留了她的账房遗址,把她的足为和相貌都刻在石头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时,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远嫁藏王,路过这里时,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庙,赐名为「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安抵拉萨时,人们载歌载舞,欢腾雀跃,欢迎她的到来。
当时,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无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她让山羊背土填卧塘,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自到庙门外栽插柳树,成为后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现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着的一尊释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请来的。大殿两侧的配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动。只是他们脸上因布施献金的人太多,而绽开了金皮疙瘩。
后来,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从此,佛教慢慢开始在西藏流传。文成公主还对拉萨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宝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文成公主一方面弘传佛教,为藏民祈福消灾,同时,还拿出五谷种子及菜籽,教人们种植。玉米、土豆、蚕豆、油菜能够适应高原气候,生长良好。而小麦却不断变种,最后长成藏族人喜欢的青稞。文成公主还带来了车舆、马、骡、骆驼以及有关生为技术和医学著作,促进了吐蕃的社会进步。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但后来毁于雷电、战火。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为。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此后200多年间,很少有战事,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唐朝也不断派出各类工匠到吐蕃,传授各种技术。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 新君高宗李治继位后,遣使入蕃告哀,以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欣然接受了唐朝的官爵封号,并致书司徒长孙无忌等人说:「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者,当发兵赴国征讨。」同时,还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求置于唐太宗灵柩之前,表示深切哀悼和怀念之情。唐高宗并刻了他的石像列在唐太宗的昭陵前,以示褒奖。
松赞干布雄才大略,统一西藏,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藏族与汉族的亲密关系,为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今天,人们常说:“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到拉萨旅游的人,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是两个必去的景点。尤其是大昭寺,因为与文成公主的传说联系在一起,格外声名远播。有的历史、旅游手册上面甚至说,大昭寺是文成公主修建的。这是不准确的。文成公主为大昭寺的修建出过力,但修建大昭寺的却另有起其人。说来话长。
当年吐蕃王朝在松赞干布的带领下,国势蒸蒸日上。年轻的国王东征西讨,征服了大片土地,威慑着周围的小国。处于政治上的考虑,尼泊尔国王将自己的女儿尺尊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为了显示实力,吐蕃又向东邻大唐求婚,几经软硬兼施,唐太宗终于同意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那时,吐蕃的基地尚在今天西藏的山南地区泽当一带,但也在拉萨河边的红山上修建有零星的类似行宫的建筑。松赞干布也在那里为文成公主修建了房屋。由于两位公主都信佛,文成公主更是带来了世界上总共只有四尊的释迦牟尼等身像,尺尊公主决定修建一座寺庙来供奉那尊释迦牟尼亲自开过光的12岁时的等身像。所谓等身像,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后应徒众要求建造的自己12岁、25岁等四个年龄段和真身一样大小的佛像,据说是参照了佛祖母亲的回忆,并由释迦牟尼本人亲自开光。藏语称这样的佛像为“觉阿”, 英文为“jowo”,所以,供奉“觉阿”的寺庙就被成为“觉康”,英文为“jokang”。汉语习惯称为“大昭寺”。
所以,大昭寺是由尼泊尔尺尊公主修建的,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内地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
大昭寺开始动工的时候困难重重。藏族的传说是,当时根本建不起墙,修了就倒,在尺尊公主没有办法的时候,文成公主上观天象下察地理,观测出拉萨河谷是一个罗刹魔女的形状,只有将庙建在魔女的心脏部位上才能镇住她,庙才能建起来。公主推算,红山东一公里的地方,才是建庙的最佳方位枣那里是一片湖水和沼泽地。
后来的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大昭寺之所以建了又倒,是由于当时与佛教竞争激烈的本教势力的破坏,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可以参见我对藏传佛教在西藏流布的叙述。
成公主虽然指明了建寺的方位,但是尺尊公主却不太愿意遵循, 因为那关系到面子问题。在骑虎难下之时,松赞干布察觉到了事情的微妙之处。一天,松赞干布请尺尊公主出来散心,两人并肩骑马,一路说笑。当松赞干布问起建寺情形,尺尊公主面有难色。
松赞干布拿起公主的手,从上面摘下一个戒指,对公主说,这样吧,我将戒指抛向天空,它在哪里落下,就在哪里建寺,让上天决定吧!聪明的尺尊公主也明白了国王的苦心。结果,戒指准确地落在了那片湖水中。
从松赞干布处理两个妻子之间微妙关系的手法来看,他的确是英明过人,作出决断又不伤和气,显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今天,松赞干布已经成为西藏家家供奉的藏族第一人。在大大小小的寺院里面,松赞干布的像也同释迦牟尼、宗咯巴等宗教大师并列。西藏的寺院供奉的佛像很多,大多面孔相近,不加说明,外人是难以区别谁是谁的,但是,松赞干布的像人们却能一眼就认出来。原来,松赞干布的头上还有一个头!这是藏族人民为了表达对松赞干布大智大勇的敬仰,在绘制他的像时,特地这样做的。大昭寺里就有一尊松赞干布双头像。
文成公主为大昭寺指明地址后,浩大的填湖建寺工程就开始了。藏族的传说是:填湖用的土是白山羊驮来的。今天我们都知道,牦牛是高原之舟,是西藏传统的运输工具,可当时建大昭寺为什么偏偏用山羊?充满神秘的解释是,文成公主推算出如果不用山羊驮土,那土就永远不能把湖填平。如果历史的来看,我们可以做如下推断:在拉萨河谷建造大昭寺是松赞干布政治谋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为迁都做准备,使吐蕃王朝走出狭窄的山南地方,另一方面是摆脱山南旧贵族势力的牵制。而拉萨河谷是西藏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的交界处,吐蕃王朝算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部落,当时,松赞干布刚刚征服拉萨河谷北面的一个叫“苏毗”的牧业部落。我估计,松赞干布要用牦牛来驮土的话,就得从山南征调,那样势必引起贵族“劳民伤财”的非议,还不如用征服来的牧业部落的山羊来干,即经济又省事。有趣的是“羊驮土”这件事还形成了 一座城市的名字:藏语里面“白山羊”发“热”音,“土”发“萨”音,久尔久之,“热萨”演变为“拉萨”,其意义,也由“白山羊驮土”转为“圣地”了。
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像当年的昭君和番一样,无疑是一桩政治婚姻,不过,我还是相信,公主在高原上会得到幸福,毕竟,她嫁给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干出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人。
遗憾的是,我们至今还不知道公主与松赞干布在年龄上是否般配:松赞干布的生年无确切记载,历史上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松赞干布在25岁那年就去世了,这意味着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另一说松赞干布虽然活了很老,但也是在公主嫁过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有史料记载,他们在一起只生活了三年。
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在西藏的生活,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多少了。当然,千百年来,也没有多少人关心一个女子在异域他乡的景况。大昭寺人来人往,但有几个为她而驻足?大昭寺前的艾草燃了一茬又一茬,又有多少烟雾为她而飘摇?大昭寺前磕长头的人此起彼伏,又有多少人为她而祈祷?
今天大昭寺已经是一座标准的藏传佛教寺院,其规模并不大,拉萨三大寺的规模都超过它,它也不在著名的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之列,但其影响与声名却超过六大寺院中的任何一座,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要是没有那个有着巨大勇气的汉家女子,大昭寺也许早就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大昭寺的面积并不大,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特殊地位,大凡所有去西藏的人,都要到大昭寺。一是朝佛方便,像拉萨三大寺都在郊区,最近的色拉寺距离城区也有十几公里,所以大昭寺香火极为旺盛,转经添酥油的人络绎不绝。二是访古,大昭寺可以说是西藏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一千多年的风雨使其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它不仅是拉萨城市发展的见证人,也是西藏历史发展的见证人。大昭寺前有座字迹斑驳的唐朝时立的“唐蕃会盟碑”,其铭刻的不仅是汉藏民族的交往,也是大昭寺在西藏政治生活中作用的显现。
哪几次战争决定了华夏文明历史进程?
一、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发生于三皇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是黄帝在征服中原各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说今山西运城解池附近,一说今河北涿鹿东南)的一次战争。此战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延庆西北十五里有阪山,阪山下有阪泉。延庆、怀来这道川,统称为 ?阪泉之野?。五千年前,黄帝曾在这里活动过。黄帝战胜了对手,但他并没有消灭他的对手,而是把炎黄两个部落联合了起来,一起南下中原,形成了今天华夏民族的主体。今天的华夏民族之所以又称炎黄子孙,是因后人共尊炎帝和黄帝为祖先。
因此,阪泉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纪念地是当之无愧的,这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之源。
二、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
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代的炎黄时期,由于地域上的因素形成了比较强大是三大部落集群,即我们熟知的华夏部落、东夷部落和三苗部落。鉴于炎黄两部落的联盟组合,势力不断壮大以及因人口不断滋长而对土地依赖性加大,不得不向东向南发展。就不可避免的会与原属部落发生土地等生存资源争夺,这是涿鹿之战最主要的动因。
而这种原始野蛮的杀伐战争,却为中华民族实现早期的大融合、大统一、大团结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涿鹿之战所以能为后人广为流传就在于它是中华文明大统一走出的很重要的一步。
三、汉匈百年战争 汉匈百年战争,又称汉匈战争,是指西汉初年,对匈奴的一系列战役,双方各有胜负,前後历经130余年的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公元前200年(汉高帝7年)至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年)。这一阶段,汉王朝对匈主要实行战略防御,采取了妥协的和亲政策。据史料记载,汉王朝前后一共送去了10位宗室之女。
2.第二阶段从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2年)马邑之战开始,至公元前199年(汉武帝元狩4年)的漠北之战结束。这一阶段汉王朝对匈奴实行战略反击和战略进攻,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等率车骑、材官30多万隐蔽在马邑(山西朔县)附近山谷中,派王恢、李息在代(山西代县西北)埋伏,准备截击匈奴辎重。又派聂壹引诱匈奴来攻马邑,企图一举伏歼匈奴主力,匈奴军臣单于(冒顿之孙)率10万骑兵被诱攻马邑,后发现汉军主力,大惊退走。马邑之战,汉王朝虽然未能实现预定计划,但却揭开了对匈奴的战略反击的序幕。
从公元前121年开始,汉王朝对匈奴实行战略进攻。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余里,越离侯山,渡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七万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的肯特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这就是史称?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虏)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的漠北之战,自此,?漠南无龙庭?,16年北境无战事。
3.第三阶段从公元前103年(汉武帝太初2年)的浚稽山之战开始,至公元前71年(汉宣帝本始3年)的汉援乌孙击匈奴之战而结束。 这一阶段,汉匈之间较大规模的交战共7次,汉军虽屡遭失败,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公元前71年,匈奴屡次攻扰西汉边境,乌孙(当时的一个部族,分布在新疆温宿以北)亦遭匈奴攻扰,向汉求救。
汉宣帝派田广明、范明友、韩增、赵充国、田顺等五将率16万骑兵,乌孙发兵5万骑兵,共击匈奴,斩首数万级,马数万匹,获牛羊甚多。时值冬季,战争加冻饿,匈奴人死者十之有三,畜死十之有五,遂彻底衰耗。至此,汉匈百年战争逐告结束。
汉匈战争消除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奠定此后中国的版图。保障了汉帝国的持续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
四、淝水之战 发生于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淝水之战的结果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五、崖山之战 崖山之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海战、宋元崖门海战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战争的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南宋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古典时代的终结,部分人认为这场海战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有?崖山之后无中华?这一说法。
崖山海战使得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延续至今。之后明清的文明形态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灭亡让中国从农业帝国向商业社会转型的一次尝试化为泡影。正是因为宋朝尝试放弃集权农业帝国的形态,所以才会在军事上持续弱势。在冷兵器时代的东亚季风区,集权农业帝国或许是文明延续的最优选择。
六、松锦大战 松锦大战,又称松锦之战、松锦大会战。该战由皇太极发动,明清双方投入十几万大军参战,从公元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清军围困锦州城起,到公元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松山城被清军攻陷,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为止。
松锦大战争共经历了两年,以明军惨败告终,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仅剩孤城宁远。此役是明清双方最后的关键战役,此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
松锦大战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加速了大明帝国灭亡的同时,也使中原陷入?万马齐喑?的悲惨境地,几千年积淀被一朝败光,令人痛心不已。
请简单介绍一下“四大文明古国之古中国”!?
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传说在公元前4600多年前便有国家体制的出现(目前最早的考古证据显示中国最晚至公元前3700年前出现国家体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中国人习惯上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文明”一词有歧义),但在以史料为依据的历史科学上,至今中国只有三千多年信史被世界公认。现今确认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东部。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原一带的华夏部落逐步进入封建社会。公元前2世纪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并拥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到公元1世纪左右时,中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中国有着几段辉煌时期,包括汉朝、隋唐、明朝。中国在公元13世纪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及钟表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并拥有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权自称中国政权,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国政权。根据史料,日本也常自称“华夏”、“中华”、“中国”、“神州”等。例如二战结束,日本天皇在《终战诏书》中还把日本称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国显然是两国。判断历史上一个政权是否中国政权,主要看它与前一个中国政权的关系,是以国内政权更换的形式取而代之,还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颠覆之。
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与文化的概念。中国是华夏汉族建立并以华夏文明为主体的国家。古代中国人历来就有抵抗外侵、保卫家园的光荣传统,一旦有外族入侵,便会英勇反抗,绝不允许外来入侵者篡夺中华正统的地位。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岳飞的“精忠报国”,无一不验证了这一光荣传统。孔子在论语中评价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没有管仲,华夏就亡于外族了)。“披发左衽”的反义词是“束发右衽”,也就是华夏汉族的发型服装,是华夏汉族和华夏文化的标志。可见,孔子也是把华夏汉族和华夏文化视为中华正统,不容外族取代中华正统。所谓“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此处“夷狄入中国”指归化、内附中国,决不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中国。
由于满清入关,大儒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此处“亡国”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权消亡,“亡天下”则是现代意义上民族国家的沦亡。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
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列强开始崛起并逐渐向东扩张,中国的优势逐渐消失。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被迫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半殖民地。由于文化和制度上无法满足西方列强的野蛮要求,在遭遇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和经济入侵后,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台湾等多处领土。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东亚专制主义帝制,建立了共和体制,但之后中国依然饱受国内外战火之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清朝时期,满族皇室和宗室,在和本民族的交谈中,是使用哪种语言
呵呵,这个问题我能回答你,
我的家里就是满洲的贵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满语也说,汉语也说,我问过我的玛法,以前的皇上和大臣以及嫔妃说什么,同时我也做了研究。
满洲人基本都会说满语,并非“客人们呐吃吧 ”说的那样,早都不会了,但是,有一点必须说明,认识满文的不算多,尤其是女人,旗妇的汉语水平之低,今天的汉人是难以想象的,旗妇们说汉语就像今天的蒙古牧人说的汉语是一个味道的,据我考证,我们旗人历史上(就算前清)唯一一个汉语水平较高的女人是慈禧皇太后,她能够用语法基本正确的白话汉语交流,她居然还认识一些汉字,她曾经自己亲自拟过一篇懿旨,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200多个字,不算语法错误,里面有60多个错别字,好像是这样的,具体数目为记不得了。您说皇上周围的妃嫔都是这样的汉语水平,那么他们之间能用汉语交流么,自然是满语或是蒙古语了,至于蒙古语,你要知道,后妃里面有不少蒙古人呢!孝庄皇太后就是清早期的一位来自蒙古的妃子,她老人家根本不会汉语。你看过《康熙王朝》么,实际漏洞百出,不符合事实的地方很多啊,要是全按史实,八成你也听不懂了。
至于皇室成员嘛,用满语汉语都可以,因为说什么都能听懂啊,可是,你得了解,满洲人的母语毕竟是满语,孩子刚下生听到的学到的都是满语啊,举个简单的例子,老舍,别看他汉语那么好,可是人家是地地道道的旗人啊,而且老舍的满语说的比汉语还好,母语嘛!人家在家尽说满话。
再说说我们家族,我刚生出来学到的词汇都是满语词汇,后来才渐渐学到汉语,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说汉语的时间总比满语多多了,那么一点点,本来说的很流利的满语就淡忘了,但不会忘得一干二净,我就是半会半不会的那种,祖辈当然都精通啦,我渐渐,正在把母语捡起来,有基础也快,毕竟是母语嘛!
你看,今天的旗人也使用满语,您说以前能不使用满语交流么,至于大臣嘛,很简单,满官都在就用满语交流呗,汉官在就用汉语呗,反正,皇上说话,下面听话的得保证能听懂呢!
耶律阿保机和完颜阿骨打什么关系
耶律阿保机和完颜阿骨打没有关系。
耶律阿保机(872年——926年9月6日),是契丹族政权辽朝的开国君主,勇射擅骑,明达事务,并契丹余七部。 公元926年,天显元年春,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完成了他征战生涯的最后一个目标,吞灭渤海国,使契丹的领土扩张到现在中国北方长城以北的大部地区。
至此,一个强盛的契丹民族屹立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并以傲然的姿态俯视着中原大地。征战回途中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而完颜阿骨打(1068年8月1日—1123年9月19日),是女真族政权金朝的开国皇帝,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统帅。阿骨打称帝后,订立的第一个国策就是灭辽。
扩展资料:
1、耶律阿保机自幼聪敏,才智过人,经过多年的征战,把北方各族统一在自己的政权统治之下,建立起幅员广阔的辽王朝。
密切了北方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推动了契丹及北方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也为日後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贡献。至今,俄语发音称中国仍为“契丹”,可见其影响。
2、完颜阿骨打作为女真部族奴隶主的总首领,完成了建国、破辽两件大事,推动女真族的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评价:“阿骨打是一名特别无情的、才能出众的将领,他善于抓住对手因指挥失策、御众过苛、组织涣散等因素而虚弱的机会来取胜。1117年以后,他又以一个才智出众的外交家和战略家的面目出现,那正是金辽的双边关系为包括宋在内的三国关系所取代之时。
百度百科--完颜阿骨打
百度百科--耶律阿保机
好了,关于“文明与征服宗室阵容搭配”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文明与征服宗室阵容搭配”,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